联系我们

邮政编码:730030
协会地址:兰州市城关区通渭路1号
房地产大厦18层1826室。
(查看地图)
联系电话:0931-2188066
     0931-8481839
传真号码:0931-2188066
电子邮箱:1733250867@qq.com
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通渭路1号房地产大厦1826室。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法定节假日除外)
上午:09:00-12:00
下午:13:00-17:00
(周五下午内部学习)

扫一扫“关注我们”

药学知识

首页>药学知识

合理使用补益类中成药

2017-01-20 发布

课程31
合理使用补益类中成药

一、中成药概述
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中成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应用广泛,在防病治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成药的处方是根据中医理论,针对某种病证或症状制定的,因此使用时要依据中医理论辨证选药,或辨病辨证结合选药。
二、中成药安全性
中成药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大量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中成药的安全性是较高的。合理使用包括正确的辨证选药、用法用量、使用疗程、禁忌症、合并用药等多方面,其中任何环节有问题都可能引发药物不良事件。合理用药是中成药应用安全的重要保证。
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中成药也不例外,中成药既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也可引起不良反应。
1 中成药使用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中药自身的药理作用或所含毒性成分引起的不良反应;
(2)特异性体质对某些药物的不耐受、过敏等;
(3)方药证候不符,如辨证不当或适应证把握不准确;
(4)长期或超剂量用药,特别是含有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如朱砂、雄黄、蟾酥、附子、川乌、草乌、北豆根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
(5)不适当的中药或中西药的联合应用。
2 中成药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有多种类型,临床可见以消化系统症状、皮肤粘膜系统症状、泌尿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循环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血液系统症状、精神症状或过敏性休克等为主要表现的不良反应,可表现为其中一种或几种症状。
3 临床上预防中成药不良反应,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用药观察及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完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2)注意药物过敏史。对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其服药后的反应,如有过敏反应,应及时处理,以防止发生严重后果。
(3)辨证用药,采用合理的剂量和疗程。尤其是对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孕妇以及原有脏器损害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应注意用药方案。
(4)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中、西药并用时尤其要注意避免因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5)需长期服药的患者要加强安全性指标的监测。
三、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 辨证用药
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定适宜的中成药。
2 辨病辨证结合用药
辨病用药是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可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但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
3 剂型的选择
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剂型。
4 使用剂量的确定
对于有明确使用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用。有使用剂量范围的中成药,老年人使用剂量应取偏小值。
5 合理选择给药途径
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
(二)联合用药原则
1 中成药的联合使用
1.1当疾病复杂,一个中成药不能满足所有证候时,可以联合应用多种中成药。
1.2 多种中成药的联合应用,应遵循药效互补原则及增效减毒原则。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原则上不宜叠加使用。
1.3 药性峻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避免重复使用。
1.4 合并用药时,注意中成药的各药味、各成分间的配伍禁忌。
1.5 一些病证可采用中成药的内服与外用药联合使用。
2 中成药与西药的联合使用
针对具体疾病制定用药方案时,考虑中西药物的主辅地位确定给药剂量、给药时间、给药途径。
2.1 中成药与西药如无明确禁忌,可以联合应用,给药途径相同的,应分开使用。
2.2 应避免副作用相似的中西药联合使用,也应避免有不良相互作用的中西药联合使用。
3 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原则
3.1 妊娠期妇女必须用药时,应选择对胎儿无损害的中成药。
3.2 妊娠期妇女使用中成药,尽量采取口服途径给药,应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根据中成药治疗效果,应尽量缩短妊娠期妇女用药疗程,及时减量或停药。
3.3 可以导致妊娠期妇女流产或对胎儿有致畸作用的中成药,为妊娠禁忌。此类药物多为含有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组份,如砒霜、雄黄、轻粉、斑蝥、蟾酥、麝香、马钱子、乌头、附子、土鳖虫、水蛭、虻虫、三棱、莪术、商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巴豆等。
3.4 可能会导致妊娠期妇女流产等副作用,属于妊娠慎用药物。这类药物多数含有通经祛瘀类的桃仁、红花、牛膝、蒲黄、五灵脂、穿山甲、王不留行、凌霄花、虎杖、卷柏、三七等,行气破滞类的枳实、大黄、芒硝、番泻叶、郁李仁等,辛热燥烈类的干姜、肉桂等,滑利通窍类的冬葵子、瞿麦、木通、漏芦等。
4 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原则
4.1 儿童使用中成药应注意生理特殊性,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生理特点,选择恰当的药物和用药方法,儿童中成药用药剂量,必须兼顾有效性和安全性。
4.2 宜优先选用儿童专用药,儿童专用中成药一般情况下说明书都列有与儿童年龄或体重相应的用药剂量,应根据推荐剂量选择相应药量。
4.3 非儿童专用中成药应结合具体病情,在保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根据儿童年龄与体重选择相应药量。一般情况3岁以内服1/4成人量,3~5岁的可服1/3成人量,5~10岁的可服1/2成人量,10岁以上与成人量相差不大即可。
4.4 含有较大的毒副作用成分的中成药,或者含有对小儿有特殊毒副作用成分的中成药,应充分衡量其风险/收益,除没有其它治疗药物或方法而必须使用外,其它情况下不应使用。
4.5 儿童患者使用中成药的种类不宜多,应尽量采取口服或外用途径给药,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
4.6 根据治疗效果,应尽量缩短儿童用药疗程,及时减量或停药。
四、补益中成药概述
补益中成药是以益气、补血、滋阴、助阳的药物(人参、黄芪、黄精、玉竹、当归、熟地、女贞子、鹿茸、肉苁蓉等)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增强抗病机能等作用,用以治疗各种虚证的中成药。
所谓虚证,一般说来,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人的气、血、阴、阳有着互相依存的关系。气虚和阳虚是表示机体活动能力的衰退,血虚和阴虚是体内阴血津液等物质的亏损。在临床上阳虚每兼气虚,气虚常致阳虚;阴虚每兼血虚,血虚亦可导致阴虚。
气和血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二者是互相生成和互相依赖的。所以,气血两亏的病症,更是临床多见的。阴和阳在病理和症状上,虽各有重点,但阴阳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阴阳互根),在病理变化上常互相影响,不能截然分开。所以,阴阳两虚的病症,也是临床经常出现的。因此,补气养血和滋阴助阳的药物,在中成药的处方中,是经常配伍应用的。
气虚:指脾气虚和肺气虚而言。脾气虚则症见:气短懒言,倦怠无力,饮食不振,腹胀便溏;如果气虚下陷,则见脱肛,妇女子宫下垂等症。肺气虚症则见:少气,气息不能续接,说话声音低弱,易出虚汗,劳动则喘促等症。气虚虽有脾气虚与肺气虚之分,但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肺主一身之气”。而肺气的来源,则又赖于脾胃运化水谷之精华以润养,故补气以补脾为主。脾气旺,则肺气自充,健脾则可以补气。血虚:主要由于久病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所致。症见面色萎黄,口唇及爪甲苍白,没有红润颜色,头晕、耳鸣、心悸、失眠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症。气血两虚:症见气短懒言,身体乏力,动则气喘,面色萎黄,唇爪苍白,头晕目花,心悸失眠等症。阴虚:主要指肾阴不足,津液亏耗而言。症见身体消瘦,肌肉枯涩,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腰酸腿软,头晕耳鸣,目涩昏暗,甚则骨蒸盗汗,潮热颧红等症。阳虚:指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而言。由于“肾为先天之本”,肾阳又是一身之阳,所以助阳的中成药是以温补肾阳为主。肾阳衰弱症见:畏寒肢冷,阳萎遗精,腰酸腿软,小便频数,精神不振等症。阴阳两虚:指气血两亏,阴阳俱虚的病症。症见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阳痿遗精、畏寒肢冷、午后潮热等。
五、补益中成药分类和适应证
补益中成药分为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双补六种。
(一)补气中成药
以补气药如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等药为主药组方而成,功能补益脾肺,适用于脾肺气虚证。症见肢体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动则气促、面色萎黄、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弱或虚大,甚或虚热自汗,或脱肛、子宫脱垂等。
表1 常用补气中成药

药名

  组成

功效

      主治

使用注意

人参健脾丸

人参、白术、茯苓、山药、陈皮、木香、砂仁、黄芪(蜜炙)、当归、酸枣仁(炒)、远志(制)。

健脾益气,和胃止泻。

脾胃虚弱引起的饮食不化,脘痞嘈杂,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不思饮食,体弱倦怠。

 

玉屏风口服液

黄芪、防风、白术(炒)

益气,固表,止汗。

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晄白,或体虚易感风邪者。

 

四君子丸

党参、白术(炒)、茯苓、炙甘草

益气健脾。

脾胃气虚,胃纳不佳,食少便溏。

 

生脉饮

人参、麦冬、五味子

益气复脉,养阴生津。

气阴两亏,心悸气短,脉微自汗。

 

乐儿康糖浆

党参、太子参、黄芪、茯苓、山药、薏苡仁、麦冬、制何首乌、大枣、焦山楂、炒麦芽、陈皮、桑枝

益气健脾,和中开胃。

脾胃气虚所致的食欲不振,面黄,身瘦;厌食症,营养不良症见上述证候者。

 

启脾丸

人参、白术(炒)、茯苓、甘草、陈皮、山药、莲子(炒)、山楂、六神曲、麦芽(炒)、泽泻。

健脾和胃

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便溏。

 

补中益气丸

炙黄芪、党参、炙甘草、白术(炒)、当归、升麻、柴胡、陈皮。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引起的泄泻、脱肛、阴挺,症见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泄、肛门下坠或脱肛,子宫脱垂。

 

固本咳喘片

党参、白术(麸炒)、茯苓、麦冬、补骨脂(盐炒)、制甘草、五味子。

益气固表,健脾补肾。

脾虚痰盛,肾气不固所致的咳嗽,痰多,喘息气促,动则喘剧;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见上述证候者。

 

参苓白术散

人参、茯苓、白术(炒)、山药、白扁豆(炒)、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

补脾胃,益肺气。

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香砂六君丸

木香、砂仁、党参、白术(炒)、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制)。

益气健脾,和胃。

脾虚气滞,消化不良,症见嗳气食少,脘腹胀满,大便溏泄。

 

香砂枳术丸

木香、枳实(麸炒)、砂仁、白术(麸炒)。

健脾开胃,行气消痞。

脾虚气滞,脘腹痞闷,食欲不振,大便溏软。

忌食生冷食物。

复芪止汗颗粒

黄芪、党参、麻黄根、炒白术、煅牡蛎、五味子(蒸)。

益气,固表,敛汗。

气虚不固,多汗,倦怠,乏力。

 

养心氏片

黄芪、党参、丹参、葛根、淫羊藿、山楂、地黄、当归、黄连、醋延胡索、灵芝、人参、炙甘草。

益气活血、化淤止痛。

气虚血瘀所致的胸痹,症见心悸气短,胸闷,心前区刺痛;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

孕妇慎用。

养胃颗粒

炙黄芪、党参、白芍、甘草、陈皮、香附、乌梅、山药。

养胃健脾,理气和中。

脾虚气滞所致的胃痛,症见胃脘不舒,胀满疼痛,嗳气食少;慢性萎缩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

忌生冷、油腻、不易消化及刺激性食物,戒烟酒。

健脾丸

党参、白术(炒)、陈皮、枳实(炒)、山楂(炒)、麦芽(炒)。

健脾开胃。

脾胃虚弱,脘腹胀满,食少便溏。

 

益心丸

红参、牛角尖粉、蟾酥、冰片、红花、人工牛黄、附片(黑顺片)、人工麝香、三七、安息香、珍珠。

益气温阳,活血止痛。

心气不足,心阳不振,淤血闭阻所致的胸痹、症见胸闷心痛、心悸气短、畏寒肢凉,乏力自汗、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

孕妇禁用。月经期慎用。

益心舒胶囊

人参、麦冬、五味子、黄芪、丹参、川芎、山楂。

益气复脉,活血化瘀,养阴生津。

气阴两虚,瘀血阻脉所致的胸痹,症见胸痛胸闷,心悸气短,脉结代;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

 

益心通脉颗粒

黄芪、人参、北沙参、玄参、丹参、川芎、郁金、炙甘草。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气阴两虚,瘀血阻络所致的胸痹,症见胸闷心痛,心悸气短,倦怠汗出,咽喉干燥;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

 

益脑宁片

炙黄芪、党参、麦芽、制何首乌、灵芝、女贞子、墨旱莲、槲寄生、天麻、钩藤、丹参、赤芍、地龙、山楂、琥珀。

益气补肾、活血通脉。

气虚血瘀,肝肾不足所致的中风、胸痹,症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肢体麻木或胸痛,胸闷,憋气;中风后遗症、冠心病心绞痛及高血压病见上述证候者。

孕妇慎用。

(二)补血中成药
以补血药如熟地黄、当归、白芍、阿胶等为主药组方而成,或配以补气药,以益气生血。功能补血营血,适用于血虚病证。症见面色无华、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唇甲色淡、妇女经水愆期、量少色淡、脉细数或细涩、舌质淡红、苔滑少津等。
表2 常用补血中成药

药名

   组成

功效

      主治

 使用注意

女金丸

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党参、白术(炒)、茯苓、甘草、肉桂、益母草、牡丹皮、没药(制)、延胡索(醋制),藁本、白芷、黄岑、白薇、香附(醋制)、砂仁、陈皮、赤石脂()、鹿角霜、阿胶。

调经养血,理气止痛。

营血不足,气滞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小腹胀痛,腰腿酸疼。

孕妇慎用。

四物合剂

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

调经养血。

营血虚弱,月经不调。

 

当归养血丸

当归、白芍(炒)、地黄、炙黄芪、阿胶、牡丹皮、香附(制)、茯苓、杜仲(炒)、白术(炒)。

养血调经。

气血两虚,月经不调。

 

妇良片

当归、熟地黄、续断、白芍、山药、白术、地榆炭、白芷、煅牡蛎、海螵鞘、阿胶珠、血余炭。

补血健脾,固经止带。

血虚脾弱所致月经不调、带下病、症见月经过多,持续不断,崩漏色淡,经后少腹痛,头晕目眩,面色无化或带多清稀。

带下腥臭、血色暴崩、紫色成块及经前、经期腹痛患者慎服。

妇康宁片

白芍、香附、当归、三七、醋艾炭、麦冬、党参、益母草。

养血理气,活血调经。

血虚气滞所致的月经不调,症见月经周期后错,经水量少、有血块,经期腹痛。

孕妇慎用。

复方鸡血藤膏

滇鸡血藤膏粉、川牛膝、续断、红花、黑豆、糯米、饴糖。

补血,活血,调经。

血虚、手足麻木、关节酸痛、月经不调。

孕妇慎用。

养血荣筋丸

当归、鸡血藤、何首乌(黑豆酒炙)、赤芍、续断、桑寄生、铁丝威灵仙(酒炙)、伸筋草、透骨草、油松节、盐补骨脂、党参、炒白术、陈皮、木香、赤小豆。

养血荣筋,祛风通络。

陈旧性跌打损伤,症见筋骨疼痛,肢体麻木,肌肉萎缩,关节不利。

孕妇禁用。

养血生发胶囊

熟地黄、当归、羌活、木瓜、川芎、白芍、菟丝子、天麻、制何首乌。

养血补肾,祛风生发。

斑秃,全秃,脂溢性头发、头皮发痒,头屑多、油脂多与病后、产后脱发。

 

健脾生血片

党参、茯苓、炒白术、甘草、黄芪、山药、炒鸡内金、醋龟甲、山麦冬、醋南五味子、龙骨、煅牡蛎、大枣、硫酸亚铁。

健脾和胃,养血安神。

脾胃虚弱及心脾两虚所致的血虚证,症见面色萎黄或咣白,食少纳呆,脘腹胀闷,大便不调,烦躁多汗,倦怠无力,舌胖色淡、苔薄白,脉细弱;缺铁性贫血见上述证候者。

忌茶。勿与含鞣质类药物合用。

湿毒清胶囊

地黄、当归、丹参、蝉蜕、苦参、白鲜皮、甘草、黄岑、土茯苓。

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血虚风燥所致的风瘙痒,症见皮肤干燥、脱屑、瘙痒,伴有抓痕、血痂、色素沉着;皮肤瘙痒症见上述证候者。

孕妇及过敏体质者慎服。忌食辛辣、海鲜之品。

 

(三)气血双补中成药
以补气药如人参、党参、白术、炙甘草等与补血药如熟地黄、当归、白芍、阿胶等并用组方而成,功能气血双补。适用于气血两虚证,症见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肢体倦怠、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细等。
表3 常用气血双补中成药

药名

  组成

功效

     主治

使用注意

人参首乌胶囊

红参、制何首乌。

益气养血。

气虚两虚所致的须发早白,健忘失眠,食欲不振,体疲乏力;神经衰弱见上述证候者。

 

八珍丸

党参、白术(炒)、茯苓、甘草、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

补气益血。

气血两虚,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四肢乏力,月经过多。

 

八珍益母丸

益母草、党参、白术(炒)、茯苓、甘草、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

补气血,调月经。

妇女气血两虚,体弱无力,月经不调。

 

十全大补丸

党参、白术(炒)、茯苓、炙甘草、当归、川芎、白芍(酒炒)、熟地黄、炙黄芪、肉桂。

温补气血。

气血两虚,面色苍白,气短心悸,头晕自汗,体倦乏力,四肢不温,月经量多。

 

人参养荣丸

人参、白术(土炒)、茯苓、炙甘草、当归、熟地黄、白芍(麸炒)炙黄芪、陈皮、远志(制)、肉桂、五味子(酒蒸)。

温补气血

心脾不足,气血两亏,形瘦神疲,食少便溏,病后虚弱。

 

八宝坤顺丸

熟地黄、地黄、白芍、当归、川芎、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母草、黄芩、牛膝、橘红、沉香、木香、砂仁、琥珀。

养血调经。

气血两虚,月经不调,经期腹痛,腰腿酸疼,足跗浮肿。

 

山东阿胶膏

阿胶、党参、白术、黄芪、枸杞子、白芍、甘草。

补益气血,润燥。

气血两虚所致的虚劳咳嗽,吐血。妇女崩漏,胎动不安。

 

乌鸡白凤丸

乌鸡(去毛爪肠)、鹿角胶、鳖甲(制)、牡蛎(煅)、桑螵蛸、人参、黄芪、当归、白芍、香附(醋制)、天冬、甘草、地黄、熟地黄、川芎、银柴胡、丹参、山药、芡实(炒)、鹿角霜。

补气养血,调经止带。

气血两虚,身体瘦弱,腰膝酸软,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升血颗粒

皂矾、黄芪、山楂、新阿胶、大枣。

补气养血。

气血两虚所致的面色淡白,眩晕、心悸、神疲乏力、气短;缺铁性贫血见上述证候者。

禁用茶水冲服。

产复康颗粒

益母草、当归、人参、黄芪、何首乌、桃仁、蒲黄、熟地黄、香附(制)、昆布、白术、黑木耳。

补气养血,排瘀生新。

产后出血过多,气血俱亏,腰腿酸软,倦怠无力等。

 

当归补血口服液

当归、黄芪。

补养气血。

气血两虚证。

 

阿胶补血口服液

阿胶、熟地黄、党参、黄芪、枸杞子、白术。

补益气血,滋阴润肺。

气血两虚所致的久病体弱,目昏,虚劳咳嗽。

 

定坤丹

人参、鹿茸、西红花、鸡血藤、三七、白芍、熟地黄、当归、白术、枸杞子、黄芩、香附、茺蔚子、川芎、鹿角霜、阿胶、延胡索。

滋补气血,调经舒郁。

月经不调,行经腹痛,崩漏下血,赤白带下,贫血衰,弱,血晕血脱,产后诸虚,骨蒸潮热。

忌食生冷油腻及刺激性食物。伤风感冒时停用。

参茸固本片

当归、山药(炒)、白芍(酒制)、茯苓、山茱萸、杜仲(炭)、枸杞子、牡丹皮、鹿茸血、泽泻(盐制)、熟地黄、五味子、鹿茸(去毛)、菟丝子(酒制)、红参。

补气养血。

气血两亏,诸虚百损,耳鸣目眩,四肢倦怠。

 

复方阿胶浆

阿胶、红参、熟地黄、党参、山楂。

补气养血。

气血两虚,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食欲不振及白细胞减少症和贫血。

 

养心定悸膏

地黄、麦冬、红参、大枣、阿胶、黑芝麻、桂枝、生姜、炙甘草。

养血益气,复脉定悸。

气虚血少,心悸气短,心律不齐,盗汗失眠,咽干舌燥,大便干结。

腹胀便溏,食少苔腻者忌服

益气养血口服液

人参、黄芪、党参、麦冬、当归、白术(炒)、地黄、制何首乌、五味子、陈皮、地骨皮、鹿茸、淫羊藿。

益气养血。

气血不足所致的气短心悸,面色不华,体虚乏力。

 

四)补阴中成药
以补阴药如生地黄、麦冬、阿胶、白芍、百合、石斛、玉竹等为主药组方而成,功能补阴虚不足。适用于阴虚证,症见肢体羸瘦、头晕耳鸣、潮热颧红、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虚烦不眠、大便干燥、小便短黄,甚则骨蒸盗汗、呛咳无痰、梦遗滑精、腰酸背痛、脉沉细数、舌红少苔、少津等。
表4 常用补阴中成药

药名

  组成

功效

       主治

使用注意

二冬膏

天冬、麦冬。

养阴润肺。

肺阴不足引起的燥咳痰少,痰中带血,鼻干咽痛。

消化不良,便溏者忌服。

二至丸

女贞子(蒸)、墨旱莲。

补益肝肾,滋阴止血。

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经量多。

 

大补阴丸

熟地黄、知母(盐炒)、黄柏(盐炒)、龟甲(制)、猪脊髓。

滋阴降火。

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咳嗽咯血,耳鸣遗精。

 

心元胶囊

制何首乌、丹参、麦冬等。

滋肾养心,活血化瘀。

胸痹心肾阴虚,心血瘀阻证,症见胸闷不适,胸部刺痛或绞痛,或胸痛彻背,固定不移,入夜更甚,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酸膝软,耳鸣头晕等;冠心病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高脂血症见上述证候者。

 

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

滋阴补肾。

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百合固金丸

百合、地黄、熟地黄、麦冬、玄参、川贝母、当归、白芍、桔梗、甘草。

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肺肾阴虚,燥咳少痰,痰中带血,咽干喉痛。

 

阴虚胃痛颗粒

北沙参、麦冬、石斛、川楝子、玉竹、白芍、甘草

养阴益胃,缓急止痛。

胃阴不足所致的胃脘隐隐灼痛,口干舌燥,纳呆干呕;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见上述证候者。

 

麦味地黄丸

麦冬、五味子、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

滋肾养肺。

肺肾阴亏,潮热盗汗,咽干咳血,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消渴。

 

杞菊地黄丸

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

滋肾养肝。

肝肾阴亏,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

 

明目地黄丸

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枸杞子、菊花、当归、白芍、蒺藜、石决明(煅)。

滋肾、养肝、明目。

肝肾阴虚,目涩畏光,视物模糊,迎风流泪。

 

知柏地黄丸

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

滋阴降火。

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

 

金果含片

地黄、玄参、西青果、蝉蜕、胖大海、麦冬、南沙参、太子参、陈皮。

养阴生津,清热利咽

肺热阴伤所致的咽部红肿、咽痛、口干咽燥;急、慢性咽炎见上述证候者。

少数患者用药后偶有恶心、上腹不适感。

复明片

羚羊角、蒺藜、木贼、菊花、车前子、夏枯草、决明子、人参、酒萸肉、石斛、枸杞子、菟丝子、女贞子、石决明、黄连、谷精草、木通、熟地黄、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地黄、槟榔。

滋补肝肾,养阴生津,清肝明目。

肝肾阴虚所致的羞明畏光,视物模糊;青光眼,初、中期白内障见上述证候者。

孕妇慎用。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首乌丸

制何首乌、地黄、牛膝(酒制)、桑葚、女贞子(酒制)、墨旱莲、桑叶(制)、黑芝麻、菟丝子(酒蒸)、金樱子、补骨脂(盐炒)、豨莶草(制)、金银花(制)。

补肝肾,强筋骨,乌须发。

 

肝肾两虚,头晕目花,耳鸣,腰酸肢麻,须发早白;高脂血症。

 

 

养阴清肺膏

地黄、麦冬、玄参、川贝母、白芍、牡丹皮、薄荷、甘草。

养阴润燥,清肺利咽。

阴虚肺燥,咽喉干痛,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

 

养阴降糖片

黄芪、党参、葛根、枸杞子玄参、玉竹、地黄、知母、牡丹皮川芎 虎杖、五味子。

养阴益气,清热活血。

气阴不足,内热消渴,症见烦热口渴,多食多饮,倦怠无力;2型糖尿病见上述证候者。

 

通乐颗粒

何首乌、地黄、当归、麦冬、玄参、麸炒枳壳。

滋阴补肾,润肠通便。

阴虚便秘,症见大便秘结,口干,咽燥,烦热,以及习惯性、功能性便秘见于上述证候者。

偶见上腹部不适或大便难以控制,一般不影响继续治疗。

滋心阴口服液

麦冬、赤芍、北沙参、三七。

滋养心阴,活血止痛。

心阴不足,胸痹心痛,心悸,失眠,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

 

(五)补阳中成药
以温里药和补阳药如附子、肉桂、巴戟天、肉苁蓉、仙灵脾、鹿角胶、仙茅等为主药组方,同时配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等滋阴之品,以助阳气生化,并制阳药温燥。功能补肾助阳,适用于阳虚证。症见腰膝酸痛、四肢不温、酸软无力、少腹拘急冷痛、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阳痿早泄、肢体羸瘦、消渴、脉沉细或尺脉沉伏等。
表5 常用补阳中成药

药名

    组成

功效

     主治

 使用注意

右归丸

熟地黄、炮附片、肉桂、山药、酒萸肉、菟丝子、鹿角胶、枸杞子、当归、盐杜仲。

温补肾阳,填精止遗。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腰膝酸冷,精神不振,怯寒畏冷,阳痿遗精,大便溏薄,尿频而清。

 

全鹿丸

全鹿干、锁阳(酒炒)、党参、地黄、牛膝、熟地黄、楮实子、菟丝子、山药、盐补骨脂、枸杞子(盐水炒)、川芎(酒炒)、肉苁蓉、酒当归、巴戟天、炙甘草、天冬、五味子(蒸)、麦冬、炒白术、覆盆子、盐杜仲、芡实、花椒、茯苓、陈皮、炙黄芪、小茴香(酒炒)、盐续断、青盐、葫芦巴(酒炒)、沉香。

补肾填精,健脾益气。

脾肾两亏所致的老年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尿次频数,崩漏带下。

阴虚火旺者禁用。

龟鹿二仙膏

龟甲、鹿角、党参、枸杞子。

温肾益精,补气养血。

肾虚精亏所致的腰膝酸软,遗精,阳痿。

脾胃虚弱者慎用。

鹿龟补肾丸

菟丝子()、淫羊藿()、续断()、锁阳()、狗脊()、酸枣仁()、制何首乌、炙甘草、陈皮()、鹿角胶()、熟地黄、龟甲胶()、金樱子()、炙黄芪、山药()、覆盆子()<,/SPAN>

壮筋骨,益气血,补肾壮阳。

身体虚弱,精神疲乏,腰腿酸软,头晕目眩,肾亏精冷,性欲减退,夜多小便,健忘失眠。

 

龟龄集

人参、鹿茸、海马、枸杞子、丁香、穿山甲、雀脑、牛膝、锁阳、熟地黄、补骨脂、菟丝子、杜仲、石燕、肉苁蓉、甘草、天冬、淫羊藿、大青盐、砂仁等。

强身补脑,固肾补气,增进食欲。

肾亏阳弱,记忆减退,夜梦精溢,腰酸腿软,气虚咳嗽,五更溏泻,食欲不振。

忌生冷、刺激性食物。孕妇禁用。伤风感冒时停服。

桂附地黄丸

肉桂、附子()、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

温补肾阳。

肾阳不足,腰膝酸冷,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饮喘咳,消渴。

肾虚不足,肾火上炎者忌用。

桂附理中丸

肉桂、附片、党参、白术(炒)、炮姜、炙甘草。

补肾助阳,温中健脾。

肾阳衰弱,脾胃虚寒,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四肢厥冷。

孕妇慎用。

蛤蚧补肾胶囊

蛤蚧、淫羊藿、麻雀(干)、当归、黄芪、牛膝、枸杞子、锁阳、党参、肉苁蓉、熟地黄、续断、杜仲、山药、茯苓、菟丝子、胡芦巴、狗鞭、鹿茸。

壮阳益肾,填精补血。

身体虚弱,真元不足,小便频数。

 

 

(六)阴阳双补中成药
以补阴药如熟地黄、山茱萸、龟甲、何首乌、枸杞子和补阳药如肉苁蓉、巴戟天、附子、肉桂、鹿角胶等组方而成,功能阴阳双补,适用于阴阳两虚证。症见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阳痿遗精、畏寒肢冷、午后潮热等。
表6 常用阴阳双补中成药

药名

  组成

功效

      主治

使用注意

七宝美髯颗粒

制何首乌、当归、补骨脂(黑芝麻炒)、枸杞子(酒蒸)、菟丝子(炒)、茯苓、牛膝(酒蒸)。

滋补肝肾。

肝肾不足,须发早白,遗精早泄,头眩耳鸣,腰酸背痛。

 

健脑补肾丸

红参、鹿茸、狗鞭、肉桂、金牛草、炒牛蒡子、金樱子、杜仲炭、川牛膝、金银花、连翘、蝉蜕、山药、制远志、炒酸枣仁、砂仁、当归、龙骨()、煅牡蛎、茯苓、炒白术、桂枝、甘草、豆蔻、酒白芍。

健脑补肾,益气健脾,安神定志。

脾肾两虚所致的健忘,失眠,头晕目眩,耳鸣,心悸,腰膝酸软,遗精;神经衰弱和性功能障碍见上述证候者。

忌食生冷食物。

强肾片

鹿茸、山药、山茱萸、熟地黄、枸杞子、丹参、补骨脂、牡丹皮、桑椹、益母草、茯苓、泽泻、盐杜仲、人参茎叶总皂苷。

补肾填精,益气壮阳。

阴阳两虚所致的水肿,腰痛,遗精,阳痿,早泄,夜尿频数;慢性肾炎和久治不愈的肾盂肾炎见上述证候者。

孕妇慎用。

腰痛丸

杜仲叶(盐炒),盐补骨脂,狗脊(),断续,当归,赤芍、炒白术、牛膝、泽泻、肉桂、乳香(制)、土鳖虫(酒炒)。

补肾活血、强筋止痛。

肾阳不足,瘀血阻络所致的腰痛及腰肌劳损。

孕妇禁用。阴虚火旺及实热者慎用。

 

六、补益中成药使用注意
1 必须辨别虚实真假,勿犯“虚虚实实”之戒。“大实之病,反有赢状”之真实假虚证,若误用补益,则使实者愈实;“至虚之病,反有盛势”之真虚假实证,若妄投攻伐,则致虚者更虚。
2 体质强壮者不宜补,邪气盛者慎用。
3必须顾及脾胃,以防“虚不受补”。脾胃为生化之源,药物的运化吸收,也赖脾胃之转输,故使用补益中成药时,应注意调理脾胃,适当佐以健脾和胃、行气消滞之品,以资生化。
4 须根据虚证的缓急,缓补或峻补分施,或确定丸、散剂的应用。
5服药时间以空腹或饭前为佳。
七、老年人服用补益中成药的原则
1 药量品种选择要得当,补药服用要有针对性
老年人用药,剂量宜从轻,最好选用安全有效的药材治病。因老人气血虚弱,不能载药,若用重剂,常产生腹胀、少食、呕吐、烦躁等不良反应。一般来说,为了保障治疗安全,60~69岁的老年人,中药用量应为成人的3/4,或取《药典》标准剂量的最轻量为好;70~79岁的老年人,用药量应为成人量的3/5;80~89岁老年人,用药量应为成人量的1/2;90岁以上的老年人,应仿小儿剂量投药。特殊情况不拘此例。若用保健药物,剂量应较治疗量轻,减少用药品种、次数和时间,纠正那种用药越多保险系数越大、“好药”、“贵药”对人有益无害的不正确观念。
老年人用药,药物宜平和。对于如川乌、草乌、巴豆等剧毒药物,宜不用或慎用,以免克伐脏腑,造成中毒,使正气难复。要尽量选择那些既能治病,毒副作用又较小的药物,切忌急于求成。老年人慢性病多,病情比较复杂,恢复须假以时日。所以用药以丸散、颗粒剂、胶囊剂等较适合。用丸散等中成药治病,不仅服用方便,而且可以持久。由于这些药物经过加工,用量较轻,又可避免发生毒副作用。对于那些“厌于药而喜于食”的老人,采用甘平无毒易食的药物,制成药膳、点心、菜肴,也能收到良效。
而补药、保健药物的使用,则要强调针对性。老年人病后康复期的虚证,以及衰老的气血阴阳之虚,都各有不同的临床征兆可寻,其中尚不乏虚实夹杂表现。在尚未弄清体虚性质或疾病已愈时,最好不要吃药,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对身体恢复也许更为有益。
2 注意体质差异,抓住用药时机
对于老年人来说,服用中药更应强调体质的差异,恰当选用药物,以求取得更好疗效。例如,有的老人年已八十,面色红润,属于“阳独盛”之体,这种情况下不论本人患什么病,临床用药都要注意补阴清火。有的老人年刚六十,形体瘦弱,面色萎黄,倦怠乏力,气短自汗,纳呆少食,腹胀便溏,舌淡胖,脉缓弱,平素诸多脾虚见证,此时不论本人患什么病,在用药时都须兼以健脾补气。
用药的时机则是关系到治病成败的中心环节。老人患病,由于体虚邪盛,邪因虚而进,易成正不胜邪之格局,致疾病朝着危重方向急转直下。所以老年人身体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抓住最佳治疗时机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3 中病即止,顾护脾胃
“顾护脾胃”是中医很有特色的治疗老年病的方法。老年人患病,凡用药治疗过程中饮食不减,消化机能旺盛者,常常抗病能力强,病后恢复快。反之,若胃气不复,则抗病能力差,疾病也难以治愈。因此,强调顾护脾胃,就意味着保存老人的抗病能力和生存能力。顾护脾胃的用药方法很多,凡属对脾胃有损害的药物,老人宜放在饭后服用,用量和疗程均须严格掌握,同时中病即止,经过治疗后症状消失,就要及时停药,这也是顾护脾胃的方法之一。

 

(新乡医学院  张来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