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邮政编码:730030
协会地址:兰州市城关区通渭路1号
房地产大厦18层1826室。
(查看地图)
联系电话:0931-2188066
     0931-8481839
传真号码:0931-2188066
电子邮箱:1733250867@qq.com
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通渭路1号房地产大厦1826室。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法定节假日除外)
上午:09:00-12:00
下午:13:00-17:00
(周五下午内部学习)

扫一扫“关注我们”

药学知识

首页>药学知识

中药道地药材与饮片质量

2017-01-20 发布

课程41
中药道地药材与饮片质量


第一节 中药地道药材

    一、地道药材的概念与含义
地道药材(也称为道地药材)是指经过长期中医实践证明,特定产地出产的著名优质药材。地道药材的概念各有其描述,但其核心的要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中医的实践检验,经过长期的中医用药的检验,在中医药界得到肯定的优质药材。二是特定产地出产,也就是特定的生态气候环境条件生长或生产的,离开其适宜的生态气候环境生产出的药材质量会发生改变,地道药材的生态气候环境适宜药材的生长。地道产地的生态气候环境包括气候、土壤、生物等多种生态因子组成的生态环境。三是质量优良,质量优良是指经过中医用药检验,其疗效好、质量稳定,不是指单一化学成分含量的高低。
地道药材是药材品质的概念,同时也是经济、文化的概念,是自然经济的产物。地道药材的经济概念,是指地道药材产区出产的中药材在若干产区竞争角逐的优胜者,以地道药材的生产、经营为中心形成了多方面的经济联系,发展成地方经济支柱。地道药材的生产需要当地的药材生产者具有成熟的生产(采集)、加工技术,形成了对药材生产与加工的特定文化氛围,并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地道药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地道药材的发展、产区的变迁都是药材对自然选择、适应的反映。
    二、历代本草地道药材概述
历代中医药专著对药材的地道性都有论述,形成了反映药材与产地生态气候环境、生产技术与加工关系的“地道论”。中药材地道理论在各个时期的中医药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专著,源于神农医药实践的总结。传说神农是中医药的创始人,关于神农创造医药的传说很多。据《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此书序例叙述到:“药有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有各法。”强调用药区分产地,讲究地道性,是对中药材地道性的最早论述。《神农本草经》对中药材地道性的论述体现在药材出产地、生长环境的描述。在其所收载的365种药物中许多药材的名称是根据出产地命名,如巴豆、蜀漆、秦皮、吴茱萸等中的巴、蜀、秦、吴等都是该书形成时期的古地名。对一些药材的出产环境作了描述,如生于川谷、山谷、丘陵、田野等。
《黄帝内经》,也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比较全面系统阐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古典医学著作,它的问世初步确定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内经》对药材地道性的论述主要是在药材产地与质量、疗效方面。“岁物者,天地之专精好。非同岁物则气散,质同而异等也。”对地道药材在医疗实践中的意义进行了阐述。
《伤寒杂病论》即现在的《伤寒论》,是张仲景据古《汤液经法》所撰成。它是数千年间医疗实践之真实记录。它记载了疾病真实的原本情况和诊断、处方、用药的状况、效果、及其规律和经验。《伤寒论》的方剂中用了许多地道药材,如代赭石、巴豆、阿胶、蜀漆等。
《范子•计然》对药材地道性的论述主要是对药材不同产地的质量标准方面的描述。提出黄连以出蜀郡黄肥坚者善,当归出陇西无枯者善等,记述了药材产地的质量标准,从外观上对地道药材标准进行了叙述。
《本草经集注》进一步阐述了地道药材的重要性。“诸药所生,皆有境界。……江东已来,小小杂药,多出近道,气力性理,不及本邦。……蜀药及北药,虽有去来,亦复非精者。”等等,在本草学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地道药材与非地道药材的疗效差异。
《唐本草》也对地道药材进行了论述:“窃以动植形生,因方舛性,春秋节变,感气殊功。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阐明了动植物形态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
《千金要方》既对地道药材的质量进行描述,又根据当时的行政区划对地道药材进行区划。“用药必依土地”,“凡草石药皆须土地坚实,气味浓烈。不尔治病不愈。”“出药土地,凡一百三十三州,合五百一十九种,其余州土,皆不堪进御。”并按当时的行政区划来归纳地道药材产地。
《图经本草》认为“五物产风气异宜。”“广药谱之未备,图地产之所宜。”等对地道药材与非地道药材运用上提出要求。北宋寇氏也重申“凡用药必须择州土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如上党人参,川蜀当归,齐州半夏,华州细辛。”
《本草纲目》对地道药材应用的论述更为深刻,李时珍指出:“性从地变,质与物迁。”“生产有南北,节气有早迟,根苗异采收,制造异法度。”说明了地道药材的质量与产地、采收加工等的关系。
清代徐在椿的《医学源流论》也对地道药材进行了论述。民国年间各地地道药材名目繁多。
建国以后出版的中药书籍对地道药材也进行了论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地道药材的研究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运用现代环境科学,分析化学,生物学,系统科学,数学,计算机等的理论与方法,对地道药材的本草、药理、生药、栽培生态、加工炮制、临床验证、综合开发等进行研究。如川产地道药材的系统研究从本草、药理、生药、栽培生态、加工炮制、临床验证、综合开发等方面对川贝母、川芎、续断、麦冬、天麻、黄连、附子等进行了研究。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地道药材进行研究,形成了现代药材地道论,从不同角度研究药材的地道性。如肖小河认为:地道药材是中药长期复杂的系统演进过程中形成的最高级、最优化的物质形式。他从耗散结构理论、分形分维理论和模糊集合论角度认为药材之真伪优劣及地道与非地道是中药演进这个复杂的耗散结构系统在不同阈值之负熵流的非线性作用下所形成的多序数态的定性反映。胡世林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提出了狭义的“中药材地道性”,他认为:“同一物种由于生态环境差别极大,或因物种的性别、年龄、栽培、生理病理、生长阶段、或因加工技术使得该物种所形成的药材质量发生了真伪优劣的变化。”他认为中药地道药材发现和确立的过程,实质上是对生物多样性的选择性应用过程。他在《中国道地药材原色图说》一书中提出对于中药材道地性的含义在物种相同的前提下,地道性的解释有产地不同,野生与栽培、养殖的区别,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加工技术水平的影响六个方面。 谢宗万从地道药材的成因角度认为:地道药材是指在一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且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较佳、疗效好,为世人所公认而久负盛名者称之,因此,在药名前多冠以地名,以示其道地产区,等等。
    三、地道药材的形成原因
    地道药材的形成主要是优质品种遗传特性、特定的生态环境、成熟的栽培与加工技术、中医实践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优质的品种遗传特性是形成地道药材的内因
药材质量的好坏,首先决定于品种特性。药材(除矿物药)来源于生物,同一物种因其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能在不同的地点上形成大大小小的群体单元,其中如果某一群体产生质优效佳的药材,即为地道药材,而这一地点则被称为药材的“地道产地”。药材的质量包括药材性状、组织结构、有效成分含量及疗效等,地道药材是各种性状特征、疗效都在同类产品中处于较好水平的药材。
地道药材的质量是不同产地同一药材的不同表现,这种表现的差异正同进化生物学中的变异,这种变异主要是由自身的遗传本质基因型所决定的。基源差异不同而名称一样的药材,有的来源于不同种的生物体,甚至是不同的科属,即使亲缘关系再近,在不同种的生物体内产生的化学成分含量也不可能一致。如黄柏,其来源有两种:一种是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epr.)的干燥树皮;另一种是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的干燥树皮。来源于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epr.)的黄柏药材,小檗碱含量常在0.6~2.5%之间,而来源于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的黄柏药材,小檗碱含量常在4~8%之间。同为伞形科(Umbelliferal)藁本属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不同品种的藁本内脂含量有显著差异。
当一个药材种具有较广的分布区时,它的各个不同地区的居群往往具有不同的基因型,或称地方性特化基因型(local specialized genotype),而这些基因型是由于不同的生态或地理的条件长期选择作用塑造而成,是产生地道的遗传本质。近年来,人们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比较不同生物在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乃至遗传物质(核酸)本身的异同性来研究遗传变异。
(二) 特定的生态环境是地道药材形成的重要条件
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变化多样,地形结构复杂,加之因植物发生的历史因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药材资源种类。不同地域的地形、土壤、水分、气温和光照等诸方面不同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不同产区地道药材,如中医药上通常按产地方位分的川药类、广药类、云药类、贵药类、怀药类、淅药类、关药类、北药类、西药类、南药类等。药材分布的生态环境不同,其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生理生化成分都不相同,不少药材的产地不同其疗效有明显差异。
气候条件影响中药材的生长发育和成分积累。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地道药材是物种受特定生境的影响,在长期生态适应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稳定的遗传性质量特征的个体群类型。在遗传生态学(genecology)领域,对同种植物的不同个体群之间的变异和分化已做了大量系统的研究。早在19世纪就发现生长在寒冷气候条件下的乌头(Aconitum napellus)无毒,而生长在气温较高的气候条件下有毒。不同的气候生态型,由于温度、光、湿度等气候因子的对比关系不同,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休眠以及其他器官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都发生深刻的变化,致使中药材品质产生差异。每种生态型都有合成一定化学成分的特性,同种中草药因生态型的不同,其化学成分的组成和含量也常发生大的变化。如:灰毡毛忍冬,绿原酸含量山东平邑产为5.66%,河南密县产为5.18%,山西太谷产3.38%,重庆产2.2%。人参(Panax ginseng)在不同光强下根的皂甙含量高低不同。颠茄(Atropa belladonna)、金鸡纳(Cinchona ledgeriana)等药材生物碱含量与年平均气温呈正相关。萝芙木[Rauwolfiaverticillata(lour.)Baill.的干燥根],广西产的生物碱含量要比海南岛产的减少一半左右。不同地区来源的薏苡仁其丙酮提取物组成成分相近,但含量存在差异。味连(Coptischinensis)种植在重庆石柱、武隆、巫山、巫溪等不同生态气候条件下,其总生物碱含量不同。
土壤是地道药材形成的主要基础。每种土壤都有特定的理化、生物性质,构成其特有的土壤生物作用。不同土壤的生态型,其植物在发育过程中以根系的差异最为明显。明代李时珍曾根据土壤空气和干湿度的不同,将芹分为两种性味功能各不相同的生态型——水芹和旱芹。因为土壤空气除决定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外,还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活动情况,进而影响植株的营养状况。土壤矿质元素也可影响植物根系营养及生物碱等化学成分的积聚和形成,从而产生不同的生态型。土壤中氮磷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伊贝母(Fritillaria Pallidifora)生物碱的含量,而钾则降低其含量。
(三) 悠久的栽培历史和成熟的种植技术
中药材中许多地道药材都是由野生变家种(家养)后形成的,中药材这种地道性的形成与成熟的种植与加工技术直接相关。如川芎为四川著名的地道药材,在唐代在陕西、甘肃、四川、安徽等地都出产川芎,而到了宋代四川就有了人工种植川芎的记载:《灌县医药志(1910~1986)》记载:至迟在北宋仁宗年间(公元1023年~1063年)已在本县农村种植。史学家宋祁(公元998年~1061年)在《益州方物记略》一书中,导列《永康军物品赞》,其中有芎赞一首,盛赞灌县川芎。南宋学者范成大(公元1126年~1193年),在《关船录》中写到:“癸酉(即绍兴23年,公元1153年),西登山(青城山),五里,至上清宫(今都江堰市青城山小道观)……上六十里,有坦荑曰芙蓉坪,道人于此种芎。”说明成都平原在宋朝就开始种植川芎。其后虽有多个地方出产过川芎这一药材,但成都平原西部逐步形成了盆地周边中部山地区种植川芎种源(苓种)、平原西部种植与加工商品川芎药材的生产格局,并具有成熟的生产技术。祁白芷是产于河北安国的地道药材,当地在栽种后翌年处暑节,当大叶枯萎时采挖,过早采挖产量低,过晚易重生新芽,消耗养分,干后抽沟。施肥能促进忍冬植物的生长和提高忍冬植物花芽绿原酸的含量。地道药材的形成与产区悠久的栽培历史和成熟的种植技术是分不开的。在综合利用当地生态条件的同时,当地药农经过多年的栽培与种植技术的推广,使药材的品种不断优化,品质不断提高,使其地道性逐渐形成。
药材采收与加工对药材质量问题影响较大。药材采收时间、生长年限不同,药材质量差异较大,如白术,挥发油含量2年生者明显高于1年生;青蒿中的青蒿素在生长盛期含量最高。产地加工在中药材加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药材采收时间不同,产地加工方法不同,造成药材相当大的质量差异。如牡丹皮,烘干(80℃,2h)与晒干(48℃,4h)丹皮酚含量差异较大,晒干品含量较低为0.94%,烘干品含量较高为7.023%。菊花,产地加工有晒干和炕干等不同方法,其挥发油含率,生晒品比炕干品高出一倍以上;黄柏饮片,晒干品中的小檗碱要比阴干或烘干的损失约32%;槟榔片,换水浸泡切片与不换水浸泡切片和淋后闷润切片相比,槟榔碱含率相差达18%以上;苦参片药典规定就有趁鲜切片和浸泡6~7成润透后切片两种方法,但后者的苦参总碱要比前者损失39%左右。在地道药材形成过程中,产区药农不断总结加工经验,并根据中医用药实践不断改进,形成了保证药材质量的传统加工技术。这种多年形成的加工技术运用到药材加工中,提高了药材质量,促进当地药材逐渐发展成地道药材。
(四) 中医实践促进了地道药材的形成
没有中医,当然就没有中药。中药材的地道性是古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优化筛选出来的。《神农本草经》强调用药区分产地,讲究地道的重要性,《内经》对药材产地与质量、疗效方面的论述,《伤寒论》的方药中运用的大量地道药材,《本草纲目》对地道药材质量与产地、采收加工等关系的论述等,都是中医用药实践的总结。许多“地道药材”的资源在国外也有分布,但至今仍被当作野草闲花而未成为中药材,就是因为外国人不具备我们传统的中医理论。因此,仅有资源,没有中医科学配方的理论为基础,这些资源就很难成为药材,更没有“地道”而言。
当代运用先进的环境科学,分析化学,生物学,系统科学,数学,计算机等理论与方法,对地道药材的本草、药理、生药、栽培生态、加工炮制、临床验证、综合开发等进行研究,也是围绕防病治病和健康保健来揭示中药材地道性。
    四、地道药材的现代研究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研究地道药材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方法,地道药材的现代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 地道药材资源研究
地道药材种质资源十分重要,尤其是野生亲缘植物和古老地方种质资源是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产物,具有独特的优良性状和抗御自然灾害的特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和品种改良的源泉。地道药材种质资源的研究是中医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地道药材资源研究主要包括地道药材种质资源的调查、整理与评价,遗传变异规律,保存,改良与创新等研究。
资源研究方面,我国的中药种质资源基本查清。1982年国家制定了对全国中药资源进行系统调查研究的计划,普查历时10年。结果表明,我国中药资源达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涉及383科,2309属,11146种(含亚种、变种等种下等级);药用动物1581种,涉及415科,861属,共计1581种;药用矿物80种。在药用植物中,藻类115种,菌类292种,地衣类52种,苔藓类43种,蕨类456种,种子植物类10188种。我国是世界药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要数西南和中南,约占全国种类的50~60%,华东和西北地区居中,约占30%,东北和华北地区约占10%。一批相关书籍如《中国本草图录》、《新华本草纲要》、《中药志》、《中国常用中药材》等系列专著亦先后出版。在我国的中药资源中许多是著名的地道药材。近年来,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研究地道药材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遗传物质(核酸)等,研究地道药材的遗传规律和生物学本质,包括药材性状、组织结构、有效成分含量及疗效等。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药用资源的保护工作,并注重研究栽培地道药材。经长期人工驯化,栽培的地道药材形成与野生品完全不同的药材性状和品质,构成独立的人工居群,将川芎、蕲艾等地道药材在《中国植物志》作了命名,使其遗传资源的客观性得到认可。地道药材引种方面,在全国重要的10个植物园及药用植物园中,已引种中药材3000种以上,其中一部分是著名地道药材。一些重要的产自国外的中药及药用植物也已在国内引种成功,建立了药材产区如西洋参、白豆蔻、马钱子、丁香、番泻叶及非洲萝芙木等。珍稀濒危地道药材代用品的研究工作正在进行,已有人工牛黄、人工麝香等药材面市,虎骨的替代品正在研究之中,但缺口仍较大。此外,运用药用生物亲缘学理论,寻找虎骨、犀角、羚羊角等濒危地道药材的代用品。通过研究建立种子库、基因库基地,优选、优育,防止地道药材品种退化,防止种质流失;确定及扩大生产性保护区,确定开采限量,实施优良种质的就地保存,保护地道药材种质资源,支持开展野生地道药材变家种、家养重点和难点地道药材品种的研究,以保护珍稀濒危地道药材资源。
   (二) 地道药材生产技术研究
我国地道药材种植历史悠久,但种植技术研究工作起步较晚。随着社会科技进步和中医药的发展需要,开展了地道药材生产技术研究。
地道药材引种与家种取得巨大进展。20世纪80年代全国普查结果表明需求量大、主要依靠栽培的中药大约有200多种,经过大规模的野生变家种、家养和引种,目前,建立了600多种中药材生产基地,基本上都是著名的地道药材。中药材栽培面积已达500多万亩,年产量约2.5亿公斤。在进行地道家种研究的同时,引种国外药用植物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过去依靠进口、不能满足我国人民用药需要的品种,现在很多已引种成功,逐步做到自给。目前我国的药用植物栽培无论是品种数量或是种植规模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地道药材栽培体系已初步建立。中药栽培具有2 600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国对药用植物的分类鉴定、选育与繁殖、栽培技术及加工贮藏等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现代药用植物栽培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学科体系的建立只有 30多年历史。地道药材栽培研究,运用栽培学原理与方法,并和相关学科如植物学、遗传学、生药学、植物化学、微生物学、昆虫学、生态学等紧密配合,开展综合研究,建立常用中药规范化栽培、鉴定体系。
绿色中药栽培技术的研究已引起重视。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为防止农药污染危害健康,绿色中药材即无污染中药材的生产已初步开展。药用植物引种栽培,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危害,直接影响其产量和质量,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回归自然,运用有机耕作法,施用有机肥料,用生物或生物农药防治病虫,以及发现、培育抗病、抗虫种质等将成为绿色地道药材生产的方向。在地道药材生产基地中选择一批作为无公害地道药材生产的示范,使地道药材质量全面符合现代化要求(高效、无污染、有害无机元素不超标)。有关部门参照食品重金属限量,组织专家,根据剂量、疗程制定合理的中药重金属限量标准,并对不合要求的中药,严禁使用;从药材生产基地着手,严格控制污染性农药使用,严格执行禁用农药残留超标之药材,并鼓励、支持开展消除药材农药残留的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目前全国各地已对地道药材开展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并取得一批规范化生产基地认证。
    (三)地道药材质量研究
    药品的质量标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药品的质量和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以及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律依据,对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起着重要作用,它是药品现代化生产和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药品的地道药材,其质量标准的实质与西药是没有区别的。但中药有其自己的特殊性,中药的质量控制要涉及到从原料到成品的每一环节,因此,中药的质量标准规范贯穿每一环节的始终,这就决定了地道药材质量的标准规范存在着自己的不同于西药的特殊性。中药的质量标准规范除药品标准物质规范、制剂质量标准规范、辅料质量标准规范、非实验研究性物品标准(包装材料、制剂通则、产品说明书)等与西药相同的质量标准规范外,还包括中药材质量、中药饮片(炮制)等质量标准。
    地道药材系统研究。地道药材是中医中药在长期生产及临床实践中所形成的珍贵经验,因而如何使用现代多学科的方法、手段来阐明地道药材的科学原理,探讨地道药材形成的自然规律,建立和发展地道药材生产的规范基地,是解决中药材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古代医药学家为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观察资料,但作为现代意义上的研究则迟至本世纪80年代才起步,各省也先后开展了对本地地道药材的研究。
    地道药材质量标准化研究。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组织下,成立了“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及质量研究”重点课题,对包括大黄、贝母、黄芪、麻黄、党参等在内的200种左右地道药材,从品种、成分、药理、含量测定、质量标准等多方面进行系统整理。中国药材公司也组织力量开展了类似工作,这些研究工作使常用中药材的质量有了更加深入细致的科学资料和数据,为今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地道药材采收加工、贮藏、运输的相关性研究。中药材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随其不同入药部位和植物各部分的不同生长期而异,运用现代生物与化学分析技术对地道药材采收与加工技术进行研究。贮藏保管条件直接影响药材质量,不同的贮藏时间和温度、湿度,往往对药物所含成分有明显影响,开展了地道药材贮藏过程中物理条件、贮藏时间、生物因素对药材质量的影响研究。开展地道药材炮制工艺规范化的研究,在保证饮片质量的前提下,优化选出其最佳工艺并加以统一,除大力依靠中药老师傅的经验鉴别外,还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建立生产中切实可行的饮片质控方法和指标,制定出饮片质量标准,以保证饮片的真实度和优良度。改变中药饮片传统的生产方式,引导其向工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重视中药饮片生产技术的改造和现代化生产设备的研究,开展中药饮片工业新技术、新设备的研究。
地道药材质量检测方法的研究。从建国到80年代初期,我国的生药学研究比较集中于中药的本草考证及药材的鉴定研究。以原植物性状、显微和理化等方法进行鉴定,确立了各类中药正品和伪品的鉴别特征。80年代以来,由于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的迅速发展,各种方法在中药学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应用光镜、电镜、HPLC. MS.毛细管电泳、各种光谱与色谱及核磁共振等先进技术对地道药材质地、有效成分含量、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等进行研究,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进行相似药用植物的品种鉴定。目前最常用的是色谱技术,包括薄层色谱技术、气相色谱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此外还有电泳技术等。其中,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高效液相色谱技术都是中药质量分析强有力的技术。数学理论的引入和计算机的辅助,使得地道药材品质评价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应用上都将产生质的变化,其方式由间接控制到直接控制,由单一指标成分到多组分整体分析。
    五、我国各地区的地道药材资源
    (一)四川地道中药材资源
四川地道药材也称川药。四川气候复杂多样,秦岭大巴山阻挡了寒流,夏季南方气流越过大娄山下沉,冬暖夏热,霜日极少,几乎全年皆为生长期。年平均气温16~17℃,无霜期300天左右,风力弱,雾多日照少,雨季漫长,年降水量约1200mm,早涝极少。药材资源极为丰富,著名的地道药材呈明显的区域性或地带性分布,如高山虫草、川贝母、麝,岷江流域的姜和郁金,以及江油附子,绵阳麦冬,灌县川芎,石柱黄连,遂宁白芷,小江白芍,合川使君子,汉源花椒(贡椒)、川牛膝等在国内外久负盛名。但是四川的药材资源随着自然条件的恶化而出现匮乏现象,例如森林过度砍伐,导致雪线上升,虫草明显退化变小,川贝母和麝香的产量急剧下降,面临濒危或消失危机,资源开发的同时必须重视保护。
1、川芎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根茎。
地道沿革:《名医别录》:“生武功川谷、斜谷西岭”。陶弘景:“武功、斜谷西岭……蜀中亦有而细。”《本草图经》:“芎,今关陕、川蜀、江东山中多有之,而以蜀川者为胜。”《本草衍义》:“以川中大块,里色白,不油,嚼之微辛者佳。”《本草品汇精要》:“蜀川者为胜”。《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抚芎产“江西抚州,中心有孔者是”。《药物出生辨》云:“出自灌县”。川芎家种始于北宋仁宗年间,明清以来已具有相当规模。近年仍以都江堰市(灌县)、崇庆产量大,质量最优,为地道产品。
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川芎年消费600万kg左右,人工栽培完全可以满足市场。川芎地上部分挥发油的组成与地下部分基本相似,只是在含量上有所差异,而且川芎地上部分占全株鲜重的75%,有很好的开发前景。川芎能扩张头部毛细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头发营养,保持头发润滑光泽,还可延缓白发生长等。现多将川芎制成洗发香波、洗发液、生发露等,能防止脱发白发。日本将川芎用于洗浴剂中。
2、川贝母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暗紫贝母F. Unibracteata Hsiao et .C.Hsia、甘肃贝母F.przewalskii Maxim.或梭砂贝母F.delavayi Franch.的干燥鳞茎。
地道沿革:本草原名贝母,直至明末清初始见有川贝的论述。《本经逢原》认为“贝母川产味甘,最佳;西产味薄,次之;象山者微苦,又次之。”《本草汇言》:“川者为妙”。《百草镜》评述川贝、浙贝的功用各有所宜,和当今应用颇为一致。现时,川贝母主产四川、云南、西藏等地,以四川阿坝、甘孜产者质量较优。
资源利用现状:川贝繁殖率低、生长年限长、产量低,栽培成本很高,目前人工栽培规模很小,商品主要来自野生资源。多年收购,野生资源已枯竭,产量最高的1965年30万kg,现在年收购量不足5万kg,其中主流品种甘肃贝母年收购量仅数百千克。通过组织培养生产鳞茎,可以尽快提供药源,但尚需降低成本。川贝母地上部分有待开发利用。在栽培过程中摘除的花薹可制成浸膏作川贝母制剂用。鳞茎中含90%左右的淀粉,在成药生产中被当作残渣而丢弃,实际上可作为敷形剂或填充剂,也可作饲料或酿酒。
3、川附子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干燥子根的加工品。
地道沿革:《名医别录》:“附子生犍为山谷及广汉。”《唐本草》:“天雄、附子、乌头,并汉蜀道绵州、龙州者佳。……江南来者,全不堪用。”苏颂:“三者今并出蜀土,都是一种所产,其种出龙州。……绵州彰明县多种之,惟赤水一乡者最佳。”《本草晶汇精要》:“地道梓州蜀中。”乌头以“出蜀土及赤水、邵州、成州、晋州、江宁府者佳”。李时珍:“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谓之乌头是也。”《药物出生辨》中云附子和川乌头“产四川龙安府江油县”。由此可见,附子历史上一直川产,尤以四川江油产者质量最佳,驰名中外。
资源利用现状:商品依靠栽培,市场供应充足。
4、川厚朴
来源:为木兰科植物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的干燥树皮和根皮。
地道沿革:《名医别录》:“生交趾、冤句”。陶弘景:“厚朴出建平、宜都。极厚,肉紫色为好”。苏颂:“今洛阳、陕西、江淮、湖南、蜀川山谷中往往有之,而以梓州、龙州者为上。”《本草衍义》:“今伊阳县及商州亦有,但薄而色淡,不如梓州者厚而紫色有油”。《本草晶汇精要》:“蜀州、商州、归州、梓州、龙州最佳。”《药物出产辨》“产四川打箭炉为正”。现在以川朴量大、质优。
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厚朴野生资源几乎枯竭,主要依靠栽培,但因其生长较慢,更新时间长,加之社会需求量大,市场紧缺为必然趋势。川厚朴以川、陕、鄂为产区,年消费量100万~150万kg,目前药源问题依然严峻。从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角度看,厚朴除皮和花供药用外,其种子可榨油用作制皂。用厚朴提取物制作的牙膏,具有较好的健龈洁牙作用。同时扩大温朴(主产浙南、闽北)生产规模有助于提高总产。
5、川黄柏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的干燥树皮。
地道沿革:《名医别录》:“生汉中山谷及永昌”。陶弘景:“今出邰陵者,轻薄色深为胜。山东产者,厚而色浅。”《蜀本草》:“今所在有,本出房、商、合等山谷中。皮紧、厚二三分、鲜黄者上。”苏颂:“处处有之,以蜀中出者肉厚色深为佳。”《药物出产辨》:“以北江、星子、连州为最。”现在黄柏主产西南,关黄柏主产东北。
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黄柏年消费量150万~200万kg,野生资源消耗殆尽,产量很低,商品主要依靠栽培。20世纪70年代起,四川、湖北、陕西、湖南等产区开展大规模人工栽培。虽然川黄柏更新周期较长,产量难以大幅提高,但东北关黄柏药源丰富,货源充足,70%黄柏商品来自关黄柏,东北伐木盛年可产黄柏400万~600万kg,因此库存量极大,药源有保障。人工栽培川黄柏还应坚持,以备将来东北伐木停止后提供药源
6、川牛膝
来源:为苋科植物川牛膝Cyathula officinalia Kuan的干燥根。
地道沿革:川牛膝之名始见于《滇南本草》。《本草纲目》:“牛膝处处有之,谓之土牛膝,不堪服食。惟北土与川中人家栽莳者为良。”《本草正义》:“今市肆中之所谓川牛膝,则形甚大,而性质空松,……”可见川牛膝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现以四川天全、洪雅产者最佳。
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全国年需求量100万~130万kg,人工栽培可以满足需求,目前急需改进产地加工技术,提高质量。
7、川楝子
来源: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干燥成熟果实。
地道沿革:《本草图经》:“楝实,即金铃子也,生荆山谷,今处处有之,以蜀川者为佳。”《本草品精要》:“地道蜀川、简州、樟州。”《本草纲目》:“以川中者为良。”现以四川产量大,质量优。
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全国销量100万kg,西南地区资源较丰富,货源供应平稳。
8、黄连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 deltoidea C. Y. Cheng et Hsiao、云黄连C.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分别称为“味连”、“雅连”和“云连”。
地道沿革:《名医别录》:“生巫阳川谷及蜀郡、太山。”陶弘景:“东阳、新安诸县最盛。”《新修本草》:“蜀道者粗大节平,味极浓苦,疗渴为最;江东者节如连珠,疗痢大善。澧洲者更胜。”苏颂:“今江、湖、荆、洲郡亦有,而以宣城九节坚重相击者为胜。”《滇南本草》:“滇连,一名云连,人多不识,生陲山。”《纲目》:“今虽吴、蜀皆有,惟以雅州、眉州者为良。”《药物出生辨》:“川黄连产雅州及峨眉山等处……”可见四川很早就是黄连的主产地。目前仍以川连为佳,尤其色泽均黄的峨眉连和龙头风尾遍体“鳞甲”的雅连,品质最优。
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黄连以栽培为主,年销量100万kg,只要栽培面积稳定,药源不成问题。但由于生产周期4~7年,栽培面积波动剧烈。黄连除根茎药用外,其余各部均含有小檗碱、黄连碱等,尤以须根含量高。植株茎叶的重量与根茎基本相等,这些资源亟待开发。有的产区将叶柄及须根分别加工为“连梗”和“连须”作兽药用。此外,黄连提取物还可作为黄色素,与柿树根提取物合用可制成粉刺霜,用以治疗感染性粉刺和斑疾。
    (二)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地道中药材资源
“广药”指产于广东、广西南部及海南岛的地道药材。广药产区总的特点是水、热资源丰富,土壤强酸性,植被覆盖良好,适于热带、亚热带动植物生长。著名的地道药材有鸡血藤、广豆根、石斛、广金钱草、肉桂、穿山甲、广藿香、阳春砂仁、高良姜、广防己、化橘红等。海南岛处于热带,主产槟榔。福建主产泽泻。
1、广藿香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 (Blanco) Benth.的干燥地上部分。
地道沿革:《异物志》:“藿香交趾有之。”《交州记》、《广志》、《南州异物志》等均有记载。《图经本草》:“岭南多有之,人家亦多种。”《药物出产辨》:“藿香产广东。”广东、海南一带大量栽培,以石牌、高要等更为著名。
资源利用现状:广藿香为重要的中成药原料,也是医药工业原料,国内中药行业年需求量50万kg,提取广藿香油的需求量取决于出口量的大小,因此总需求量波动较大,人工栽培可以满足需求。产于广州郊区的石牌香质量最好,专供药用;产肇庆等地的肇香、产海南的海南香主要用于提取挥发油。 
2、砂仁
来源:为姜科植物阳春砂Amomum villosum Lour、绿壳砂A.villosum Lour.var.xanthioides T.L.Wu et Senien或海南砂A.longiligulare T.L. Wu.的干燥成熟果实。
地道沿革:《图经本草》:“今惟岭南山泽间有之。”《药物出产辨》:“产广东阳春县为最,以蟠龙山为第一。”阳春砂主产广东省阳春,量大质优;海南砂主产海南省;绿壳砂主产云南临沧、文山;进口的为“缩砂”。
资源利用现状:全国砂仁消费量40万~50万kg,广东、广西、云南等地栽培品基本可以满足需求;国产不足时,进口补充。砂仁叶提取砂仁油与砂仁、砂仁果的成分相似,可以提取砂仁叶油代替砂仁果。砂仁叶油具有清凉的香味,还可用于健胃饮料及烟用香精中。砂仁茎杆也可提取砂仁油,同时茎叶是较好的造纸原料及动物饲料。
3、巴戟天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 How.的干燥根。
地道沿革:《名医别录》和《本草蒙荃》所载巴戟天与当前商品不符,但《药物出产辨》:“产广东清远、三坑、罗定为好。”所载巴戟天为当前的主流商品。主产于广东、福建南部及广西,以广东为地道药材。
资源利用现状:野生分布海南、广西,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工栽培,现90%的产量为家种,而广东产量占总产量70%以上。我国常年需求量40万~60万kg之间,产需之间有波动,人工栽培可以满足市场需求。
4、陈皮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的干燥成熟果皮。
地道沿革:《本草品汇精要》:“地道广东。”《药物出产辨》:“产广东新会为最。”近代以广东新会所产的陈皮为地道,特称“广陈皮”。
资源利用现状:陈皮为常用大宗药材,全国年消费量800万kg左右。广陈皮柔软,香气浓郁,味甘而略苦,是陈皮中质量最好、数量最少、价格最贵的一个品种。陈皮货源取决于柑橘种植面积。20世纪70年代以后,柑橘栽培规模扩大,陈皮货源充足,但广陈皮产少价高逐渐被陈皮代替,仅广东及出口沿用广陈皮。
5、化橘红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化州柚Citrus grandis (L.) Osbeck var. tomentosa Hort.的干燥未成熟或近成熟的外层果皮。因果皮有毛又称为“毛橘红”。
地道沿革:《药物出产辨》:“产广东化州,以赖家园为最。”现主产广东化县,是名贵的栽培地道药材。
资源利用现状:化橘红是广东特产药材,以化州产绿毛橘红质量最佳。化橘红全国消费量20万~30万kg,产地有专业种植加工人员,并有赖氏、正毛、副毛品质标记。产量虽少,货源稳定。
6、肉桂
来源: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树皮。
地道沿革:《唐本草》:“出融州、桂州、交州甚良。”《本草品汇精要》:“地道桂阳、广州、观州。”《药物出生辨》:“产广东之属罗定等处。”现主产于广西、广东等地,广西为肉桂之乡。
资源利用现状:肉桂既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又是副食调味品,药用消费量每年60万-80万kg,产销基本平衡,如果加强造林和计划砍伐,可以做到永续利用。
7、蛤蚧
来源:为壁虎科壁虎属动物蛤蚧Gekko gecko L.除去内脏的干燥全体。
地道沿革:《海药本草》:“生广南。”李时珍引《海槎录》:“广西横州甚多蛤蚧。”《药物出产辨》:“产广西,以龙州为多。”广西是蛤蚧的地道产区,主产于广西龙州、大新等县。
资源利用现状:我国年消费量40万~50万对。由于资源破坏严重,目前野生和家养总产量5万对左右(产量最高的1963年收购37万对),货源主要依靠进口。野生蛤蚧1988年列为二级保护动物。 
8、槟榔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成熟种子。
地道沿革:《名医别录》:“生南海。”《海槎余录》:“产于海南,唯石、崖、琼山、会冈、乐会诸州县为多。”海南引种栽培有1500年,是海南的地道药材。
资源利用现状:我国年销量约40万~50万kg,历史上主要依靠进口,国外资源丰富,目前国产可以满足市场需求。槟榔多用于杀虫,现用量大幅下降,将来消费量还会下降,加之国外进口多,库存积压。保护槟榔生产基地必须重视槟榔树全株综合利用。
9、建泽泻
来源:为泽泻科植物泽泻Alisma orientalis (Sam.)Jjuzep.的干燥块茎。
地道沿革:《名医别录》:“生汝南池泽。”《本草经集注》:“今近道亦有,不堪用。惟用汉中、南郑、青州、代州。”《本草品汇精要》:“泾州、华州、汉中者佳。”《药物出产辨》:“福建省建宁府为上。”福建栽培泽泻于康熙四十二年的《建阳县志》即有记载。泽泻主产福建(建泽泻)、四川(川泽泻)等,以福建武夷山的东侧的闽江上游建瓯、建阳谷地所产者为优,建瓯县被称为泽泻之乡。
资源利用现状:泽泻常年销售250万kg左右,栽培技术简易,生产成本低,常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泽泻含卵磷脂,能补血,滋养头发。泽泻和首乌等中药材提取物制成三色高级头油,有生发、乌发之功能。泽泻含蛋白质和淀粉,对皮肤有保护作用,天津生产的人参抗皱霜含有泽泻和人参提取物,减皱抗皱的效果较好。
    (三)云南、贵州地道药材资源
    云药以三七、云木香、儿茶、诃子、茯苓等为代表,贵药以天麻、天冬、黄精、白及、杜仲等为代表。
    滇西北为横断山区,介于澜沧江与金沙江之间的云岭山脉。水热资源和宜生药材随山川形势及海拔高度而异,垂直变化明显。海拔2000~2500m的平坝区,年平均气温11℃以上,≥10℃积温3000℃以上,无霜期200多天,适宜于云苓、云木香等生长。雪线以上地区亦盛产虫草。滇南森林生态系统对云药生产起着决定性作用,孕育了多种地道药材,陆续发现诃子、槟榔、儿茶等国产资源。 “贵药”是以贵州为主产地的地道药材。贵药多生长在地形崎岖的高原、山岭、河谷、丘陵和盆地,尤以苗岭、梵净山、大娄山区为多。贵州全省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月份平均气温多在4~10℃之间,冰雪少见,七月份平均气温在20~28℃之间,寒暖气流在此相遇,不易消散,形成连绵小雨,是我国阴雨天气最多的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多高于1000mm。
1、三七
来源:为五加科人参属三七Panax notoginseng (Burk.) P. H. Chen的干燥根。
地道沿革:三七始载于《本草纲目》,谓:“生广西南丹诸州番峒深山中。”《植物名实图考》:“余闻田州至多,采以煨肉,盖皆种生,非野卉也。”曹炳章:“三七原产于广西镇南府……。有野生与种植之分。”《药物出生辨》:“产广西田州为正道。”三七与人参同属,作为第三纪古热带的一种残遗植物,幸存于云南、广西交界处,原为野生,逐步变为家种,已有数百年的栽培历史。三七历史上主产于云南(文山、砚山、马关)、广西(田阳、靖西、百色)等地。但目前云南三七无论质量和产量均已远超过广西。
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三七是名贵的中药材,商品全部来自栽培品,野生品罕见。由于以三七为原料的中成药销量滑坡,目前年销量45万kg,产大于销。产量和价格大起大落。三七以根入药,研究表明,三七绒根及茎叶中均含与根相似的成分,目前市场有以三七茎叶为原料制成的茶、冲剂、口服液、护肤霜、营养品、牙膏等,开发三七茎叶制成的治疗神经衰弱及头痛的新药“七叶神安片”也已用于临床。用三七花代茶饮用可治疗头晕、目眩、耳鸣等。以三七为原料的中成药制剂多达百种以上,同时也是日用化工、高级营养保健品的重要原料,如田七口服液、田七牙膏等。三七还能滋润和清洁皮肤,对面部黄褐斑有一定疗效,可用其制成洁面霜、祛斑霜、清洁露等。
2、云木香
来源:为菊科植物木香Aucklandia lappa Decne.的干燥根。
地道沿革:《名医别录》:“生永昌山谷(今云南保山县)。”《本草经集注》:“今多从外国舶上来,乃云大秦国以疗肿毒。”《唐本草》:“此有二种,当以昆仑来者为佳,西胡来者不善。”《本草图经》:“今惟广州舶上有来者也,他无所出。……以其形如枯骨,味苦粘牙者为良。”《药物出生辨》:“产西藏、印度、叙利亚等处,有产四川。”木香原多为进口(广木香),现我国云南省已有较大面积的种植,逐渐成为主要商品来源。
    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全国年销量约200万kg,栽培为主,少量野生,常产大于销。
3、茯苓(云苓)
来源: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的干燥菌核。
地道沿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生太山山谷大松下。”陶弘景:“今出郁州。”《唐本草》:“第一出华山,形极粗大,雍州、南山亦有,不如华山。”《本草图经》:“今太、华、嵩山皆有之。”《本草品汇精要》:“严州者佳。”《药物出生辨》:“南产者为云苓,最正地道。”主产云南、贵州、湖北、安徽、河南、四川等省,其中安徽栽培最多,称“安苓”。广东、广西栽培规模发展较快。野生者以云南的云龙、剑川、腾冲等为著,称“云苓”,质较佳。
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茯苓年销约1000万kg,野生资源随着松林面积的减少而减少,目前栽培品产量较大,不时出现产大于销的低价现象。除作药用外,茯苓还是滋补、强壮的保健食品。东南亚一带以茯苓为原料制成解暑、利尿、除湿的食品,美洲印第安人常将茯苓烧熟食用,还有些国家将其作为海军常用食物及滋补品的原料。我国则以茯苓为原料制成各种糕点或饮料,如北京的清官名点“茯苓夹饼”,天津的“茯苓饼干”,湖北罗田的“茯苓软糖”,湖南安化的“茯苓糕”等都是人们喜爱的食品。可见茯苓是一种价值高、开发潜力大的真菌类中药及保健食品。
4、黄精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黄精P. sibiricum Redoute的干燥根茎。前者习称“姜形黄精”,后者称“鸡头黄精”。
地道沿革:始载于《名医别录》。《本草图经》:“南北皆有,以嵩山茅山者为佳。”《药物出生辨》:“产湖南者为正。”目前以贵州、湖南、广西所产姜形黄精质较优。鸡头黄精主产河北、内蒙、陕西等地。
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年销量50万~80万kg,野生资源分布范围广,资源丰富,可以满足需求。黄精具有补中益气之功效,历代医家视为可作食品常服滋补的药物。近年研究证明,黄精对治疗心血管疾病及在抗菌、解毒、抗衰老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可供保健食品、饮料作为原料。
5、天麻
来源:为兰科天麻属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ume的干燥块茎
地道沿革:《名医别录》:“生陈仓川谷、雍州及太山少室。”《开宝本草》:“生郓州、利州、太山、劳山诸处……今多用郓州者佳。”《本草图经》:“今汴京东西、湖南、淮南州郡皆有之。”《本草品汇精要》:“邵州、郓州者佳。”《药物出生辨》:“四川、云南、陕西汉中所产者佳。”近代以“贵天麻”产量大,质较佳,最为驰名。贵州、云南、四川、陕西主产。
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天麻年消费量100万kg,目前商品主要来自人工栽培,栽培品过剩,野生资源匮乏,野生天麻价高货缺。近代研究表明,天麻还有明目和增强记忆力的作用,对人的神经系统有保护和调节作用,能增强视神经的分辨能力,目前已用作宇航人员和老年人的保健食品。天麻除以块茎入药外,蜜环菌发酵物和培养物也具有天麻类似的功效,现已用其制成各种制剂用于临床。
6、杜仲
来源:为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的干燥树皮。
地道沿革:《名医别录》:“生上虞山谷及上党、汉中。”陶弘景:“今用出建平、宜都者。”苏颂:“今出商州、成州、峡州近处大山中。”《药物出生辨》:“产四川贵州为最。”现主产贵州、四川、湖北、云南、陕西等省。
开发利用前景:目前全国年销量120万~150万kg,以树龄20~25年品种好,药用标准为树皮厚度0.2cm以上,十年树龄的幼树即可达到,但品质很差。适生区杜仲老树已伐完,品质较好的大张厚张杜仲皮已鲜见,一方面幼龄树皮产大于销而烂市,一方面品质无止境下降。除树皮入药外,叶和果实也供药用,其中叶具有与树皮相同的成分及药理作用,可作为皮的代用品,且可开发制成降压茶及滋补保健饮料等。陕西、福建等地就用叶作原料生产“杜仲保健茶”等;日本、韩国等也开发了许多杜仲叶制品,如杜仲茶、杜仲面条、杜仲饮料、杜仲烟等,均十分畅销。
    (四)河南、山东地道中药材资源
怀药泛指河南地道中药材,“怀”是古代河南怀庆府的简称。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古称“中州”。我国天然的南北分界线—秦岭与淮河横贯中部,将河南自然地划分为气候、土壤、植被显著不同的两大区。“四大怀药”产于北区(黄河以北,太行山以南),该处海拔200~300m,年平均气温约14.0℃,≥1 0℃的积温约4600℃,土温年平均为15℃左右,年平均降水量600~700mm。豫西南水热资源比北部丰富,土壤多为黄棕壤、黄褐土、乌田泥等种类,伏牛山区和桐柏山区的内乡、西峡、卢氏、南召等县盛产多种药材。
1、怀地黄 
来源: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rtosa(Gaem.)Libosch.ex Fish.etMey的干燥块根。
地道沿革:《名医别录》:“地黄生咸阳川泽黄土地者为佳。”《本草品汇精要》:“今怀庆者为胜。”《本草纲目》:“今人惟以怀庆地黄为上,亦各处随伙废不同尔。”《本草从新》:“以怀庆肥大而短,糯体细,菊花心者佳。”地黄原出咸阳,河南怀庆发展为地道品,栽培历史可上朔到周朝。河南怀庆即今温县、沁阳、武陟、博爱等县,习称怀地黄,为著名的四大怀药之一。
资源利用现状:地黄是大宗常用药材之一,年销量约1000万kg,商品来源于栽培,栽培成本较低,价格大起大落。已研究开发的保健食品有含地黄的清凉滋补饮料地黄精、地黄茶,鲜地黄腌制的十香地黄菜、地黄罐头等。地黄刺激性小,含多种营养成分及抗菌消炎作用,可制成幼儿药物沐浴液、洁肤液,成人洗发香波、止痒头油等。地黄鲜叶梓醇含量比鲜根高,很有开发价值。
2、怀牛膝
来源:为苋科植物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1ume的干燥根。
地道沿革:《本草图经》:“今江淮、闽粤、关中亦有之,然不及怀州者为真。”《本草品汇精要》:“怀州者为佳。”清《武陟县志》:“牛膝以怀庆为佳。”《药物出产辨》:“产河南淮庆府武陟温三县。”牛膝早在唐代就有栽培,河南武陟、沁阳、温县地区所产习称怀牛膝,为地道药材。
    资源利用现状:年需量100万~130万kg,人工栽培能够满足需求,但怀牛膝栽培面积受价格影响较大。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产地加工技术亟待改进。
3、怀山药
来源:为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corea opposita Thunb.的干燥根茎。
地道沿革:《名医别录》:“薯蓣生嵩高山谷。”《救荒本草》:“怀、孟间产者入药最佳。”《植物名实图考》:“生怀庆山中者白细坚实,入药用之,种者根粗,江西有一种扁阔者,俗称脚板薯,味淡。”《药物出产辨》:“产河南怀庆府、沁阳、武陟、温孟四县,以温孟县为最多。”河南山药于夏朝以后有栽培,宋代怀庆府已成为山药主产区,现以河南武陟、孟县、温县、沁阳所产,习称怀山药,为地道药材。
资源利用现状:山药为药食两用植物,药用量约600万kg, 产量很大,主要作为蔬菜和淀粉食用。山药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等功效,补益效果好,在保健食品开发方面前景良好。
4、金银花
来源:为忍冬科忍冬属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红腺忍冬L. hypoglauca Miq.或毛花柱忍冬L. dasystvla Rehd.的干燥花蕾或初开的花。
地道沿革:《本草纲目》:“忍冬,茎叶及花,功用皆同。”清代《费城县志》:“金银花,从前间有之,不过采以代茶,至嘉庆初商旅往他地处,闻获厚利,不数年山角水湄栽至几遍。”山东栽培历史有200年,平邑、费县等地产者称东银花或济银花,与河南密银花齐名。
资源利用现状:金银花清热解毒,为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商品来自栽培品,年消费量600万~700万kg,近年来产销量同步增长。金银花的茎、叶均含有绿原酸、异绿原酸等,可代替花蕾,大量用作于食品、饮料及化工原料,促进了金银花资源的开发。金银花是消暑解热的佳品,可制作清凉饮料与糖果,产品有忍冬可乐、银花汽水、银花啤酒及银花糖果。此外金银花还是食品添加剂以及忍冬花牙膏、金银花痱子水等日用品的原料。金银花茶销量较大。
5、北沙参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 Fr. Schmidt ex Miq.的干燥根。
地道沿革:沙参古无南北之分,明以前所用均为桔梗科沙参属植物的根,即今之南沙参。《卫生易简方》始见“真北沙参”之名。《本经逢原》谓:“沙参有二种,北者质坚性寒,南者体虚力微。”据本草记载,南北沙参之分始于清代。《增订伪条辨》:“按北沙参山东日照、故墩、莱阳、海南各县均产”《药物出产辨》:“产山东莱阳。”山东栽植已有500年之久,以莱阳最佳。现主要来自家种,主产山东莱阳及河北定州、乐亭、安国等地。
   资源利用现状:北沙参年销量150万~200万kg,生产可以满足需求,但条细质坚的正宗莱阳参较少。
6、薄荷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
地道沿革:《图经本草》:“生江浙间,彼人多以作茶饮之。”《本草纲目》载:“今人药用,多以苏州者为胜。”“薄荷,人多栽莳。……吴、越、川、湖人多以代茶。苏州所莳者,茎小而气芳,江西者稍粗,川蜀者更粗,人药以苏产为胜。”由此可知明代以前苏、赣、蜀广为家种,迄今该三省仍为薄荷的主产地,以江苏南通产的苏薄荷质优,畅销国内外。
资源利用现状:薄荷药用量不大,而生产薄荷脑、油用量很大,全国年产总量约3000万~4000万kg,年产薄荷脑、油20万~30万kg,仅约10%作为传统中药用。薄荷具清凉香气,有散风热、清头目的作用,可用来制作防晒润肤露、肤净露、花露水、洗发香波、驱臭露等化妆品。从新鲜茎叶中提取的薄荷油和薄荷脑可作芳香剂、调味剂及驱风药,是生产牙膏、糖果、饮料、化妆品的重要原料。江苏生产的“白熊牌”薄荷油和薄荷脑在国外市场享有“亚洲之香”的美誉。
    (五)浙江地道中药材资源
“浙药”是以“浙八味”为代表的浙江地道药材的简称。广义的浙药还应包括沿海大陆架生产的药材。浙江地处亚热带,属浙闽丘陵区,南北纬度相差4℃以上。冬、夏季风盛期,天气晴朗,但冬寒夏热,风力冬强夏弱。在春、秋季风交替时期则分别出现梅雨或阴雨天气和低温期。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00~2000小时,年平均气温15~18℃;年降水量1200~1800mm。这些气候条件在北部平原区和南部丘陵山地及东南沿海和西北内陆之间呈过渡性变化,形成不同的地道药材生成环境。如“浙八味”基本上分布在宁(波) 绍 (兴)平原和北部太湖流域,尤以鄞县、磐安、嵊县、杭州、金华、东阳等处为著名产地,浙南及沿海则主产温郁金、乌梅、牡蛎,乌贼骨等。 
    1、杭白菊
    来源: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干燥头状花序。
    地道沿革:《名医别录》:“生雍州川泽及田野中。”《武陟县志》:“白菊河内名地薇蒿。”《药物出产辨》:“白者以产安徽亳州为最。”《续武陟县志》:“菊花以武陟所独优。”菊花自古以怀菊为优,但延至现代,地道已有新的发展,商品上可分亳菊、滁菊、贡菊、杭菊、怀菊、川菊等地道药材。杭白菊主产于浙江桐乡、海宁、嘉兴等地。
    资源利用现状:全国年产销量约800万kg,用于入药的约200万kg,其他主要是茶饮消费。菊花为多种方剂配伍要药及杞菊地黄丸、桑菊感冒片等20余种中成药的重要原料。杭菊“心黄边白,点茶绝佳”,茶药兼用,常用来制成茶饮料如菊花茶、菊花晶,并制成药膳等保健品。杭菊出口东南亚一带,享有盛名。
    2、杭白芍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iora Pall.的干燥根。
    地道沿革:《本草品汇精要》:“……以泽山、白山、蒋山、茅山、淮南、海盐、杭起为地道。”《药物出产辨》:“产四川中江渠河为川芍,安徽亳州为亳芍,产浙江杭州为杭芍。”白芍栽培始于明、清以前,主产于浙江东阳、磐安等,称“杭白芍”。
    资源利用现状:我国生产白芍历史悠久,为常用的大宗药材,形成了杭白芍、毫芍、川芍三大地道药材品系。通常认为,杭白芍品质最佳,亳白芍和川白芍产量大。白芍成为“浙八味”、“四大皖药”、“川药”的骨干品种,在栽培、加工、储存以及销路、行情、信息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目前年销量400万~600万kg,资源充足,产销有波动。
    3、杭白芷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杭白芷Angelica dahurica (Fisch.Ex Hoffm) Benth. et Hook. f. var. formosana (Boiss. ) Shan et Yuan.的干燥根。
    地道沿革:《图经本草》:“所在有之,吴地尤多。”《药物出产辨》:“产四川为正。”白芷古代用野生,后经河南、浙江、四川栽培,地道产区较多,主产于浙江杭州、永康等地,称“杭白芷”。
    资源利用现状:白芷具有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之功效,除药用以外还作为香料、调味品进入市场。全国年销量300万~400万kg,货源充足,不时积压。
4、杭麦冬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 (Thunb.) Ker—Gawl.的干燥块根。
    地道沿革:《本草拾遗》:“出江宁者小润,出新安者大白。”《本草纲目》:“古人惟用野生者。后世所用是种莳而成。……浙中来者甚良。”《药物出产辨》:“产四川绵阳者俗瓜黄,产浙江者名苏冬。”仍以主产浙江杭州、慈溪等,称杭麦冬为地道。
    资源利用现状:麦冬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之功效,属常用中药材,在我国栽培已有1200年的历史,目前商品均为栽培品。全国年销量200万~300万kg,积压严重,价格波动幅度很大。然而,优质的浙麦冬年产量仅10万kg。由于浙麦冬生产周期长,成本高,产区无法坚持种植,有优质品种消失之危险,所以实施优质优价的保护措施十分必要。
    5、山茱萸
    来源: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Marocarpium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肉。
地道沿革:《图经本草》:“生汉中山谷及琅琊、冤句、东海、承县。”《本章晶汇精品》:“兖州海州为地道。”浙西北一带出产山茱萸,清初即有记载,杭萸肉、淳萸肉为浙江的地道药材。
资源利用现状:山茱萸具有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的功效,补力平和,壮阳而不助火,滋阴而不腻膈。年销量现已高达300万kg,尤其六味地黄丸补益保健效果被公认,销量持续增长,山茱萸是六味地黄丸的重要成分,需求增长。山茱萸商品现已主要依靠栽培品,目前栽培面积大,市场供应充足。然而山茱萸在近20多年价格大起大落, 千克价两度跌至10元,1988年上涨至180元,2000年涨至320元。商家炒作,造成资源紧缺假象,使生产者动荡不安,对资源破坏十分严重。
    6、浙玄参
来源:玄参科玄参属植物玄参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l.的干燥根。
    地道沿革:《名医别录》:“玄参生河间川谷及冤句。”《本草品汇精要》:“地道江州衡州邢州。”《药物出产辨》:“产浙江杭州府。”栽培始于近代,原产钱塘江冲积地上,20世纪70年代后因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产地有所变迁,现主产浙江东阳、杭州、临海、富阳、桐庐等地,享誉国内外。
    资源利用现状:玄参为常用中药材,商品主要以栽培为主,年销量300万~400万kg左右,资源丰富,栽培成本不高,时有库存积压。玄参有凉血滋阴、泻火解毒、降血压、降血糖、抑制癌细胞增殖之功效,开发保健食品及饮料前景良好。
   7、温郁金
    来源:为姜科姜黄属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 H. Chen et C. Ling的干燥块根。
地道沿革:《唐本草》:“生蜀地及西戎。”《药物出产辨》:“产四川为正地道。”今郁金地道药材因植物来源和产地不同,商品可分为川郁金、桂郁金和温郁金。主产浙江南部称温郁金,为“浙八味”之一。根易变黑,故有“黑郁金”的别称。
    资源利用现状:郁金有行气化瘀,清心解郁,利胆退黄之功效。属常用中药材,目前以栽培品为主,年需量150万kg,价格引导生产波动较大,1985年产出过多跌价后基本停产,1991年涨价后又受到云南野生品冲击,优质栽培产区未能恢复生产,但总体供求平衡。
8、元胡
来源:为罂粟科植物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 W. T. Wang的干燥块茎。
地道沿革:《本草纲目》:“奚乃东北也。今二茅山西上龙洞种之。”浙江东阳县志记载,于唐代末期开始种植,至清朝康熙年间已具有相当规模,主产浙江东阳、磐安等。
    资源利用现状:元胡是内、外、妇、骨诸科方剂配伍中的常用要药,具活血、利气、止痛之功效。建国以后,四川、江苏等先后引种成功,但存在霜霉病、菌核病发生较严重等问题。目前江苏南通等地区借鉴原产地种植经验,已摸索出适宜的栽培技术和加工方法。全国年销量200万~300万kg,产销平衡,时有压库。
9、白术
来源:为菊科苍术属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 的干燥根茎。
地道沿革:《名医别录》:“术生郑山山谷、汉中、南郑。”《本草经集注》:“今处处有,以蒋山、白山、茅山者为胜……”《本草蒙荃》:“浙术俗称云头术,种平壤,肥大,由粪力也,易润油。歙术俗名狗头术,虽瘦小,得土气也充,甚燥白,胜于浙术。”《本草纲目拾遗》:“即野术之产于潜者,出县治后鹤山者为第一,今难得。”《药物出产辨》:“白术产浙江省宁波府。”白术在浙江栽培始于宋代以前,明、清来发展迅速。浙江磐安、新昌及安徽皖南等地所产为地道药材。
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功用为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属大宗常用中药材,年销量700万~900万kg,以栽培品为主,受价格影响,生产量以3~4年为周期波动。
10、凤丹皮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 的干燥根皮。
地道沿革:《名医别录》:“生巴郡山谷及汉中。”《本草经集注》:“今东间亦有。”《本草纲目》:“今出合州(今安徽合肥)者佳,和州(今安徽和县)、宣州(今安徽宣州)者并良。白者补,赤者利。”《本草品汇精要》:“巴蜀剑南合州和宣州者并良。”据铜陵县志记载,早在1600年前的两晋时代,就栽培过牡丹,现是安徽四大栽培名药之一,主产于铜陵、南陵等县。
资源利用现状:丹皮属常用中药材,西南、华中野生分布范围广,目前药用商品以栽培为主,年销量200万~250万kg,目前产销平衡。丹皮具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功效,抗菌、防蛀作用明显,保健综合利用前景良好,已有丹皮酚药物牙膏等开发。
11、宣木瓜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Chaenomeles speciosa (Sweet)Nakai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地道沿革:《图经本草》:“木瓜处处有之,而宣城者为佳。宣人种昔尤谨,遍满山谷,本州以充土贡,故有宣城花木瓜之称。”现仍以安徽宣州、宁国等所产称“宣木瓜”为地道。
资源利用现状:木瓜具有平肝舒筋,和胃化湿功效,药用商品以栽培为主,年销量约100万kg,产销平衡。
    (六)东北地区的中药材资源
“关药”是指山海关以北,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所出产的地道药材。大小兴安岭以人字形崛起在北部,东南侧有长白山脉绵延,中、南部为大片平原。海拔绝大多数在2000m以下。冬夏温差大,冬季风雪严寒,冻土深度达 2.5m,年平均气温0~8℃,夏季大量降水,秋季阴雨,东北全境年均降水量为300~700mm,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温带针阔混交林地带湿度大,风速低,适于人参、细辛、关木通、刺五加、黄柏、五味子等植物生长;松嫩平原中部,连河平原西部干燥度在1.0~1.25之间,适于防风、知母、龙胆等药用植物的生长;东南部平原丘陵地带土质肥沃,保水较好,雨热同步,无霜期120~180d,适宜动植物的栽培养殖。
1、人参
    来源: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的干燥根。栽培者为“园参”,野生者为“山参”。
地道沿革:人参别名上党人参、高丽参、野山参、园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载:“生上党及辽东。”《本草经集注》载:“上党郡在冀州西南。”《唐本草》载:“今潞州、平州、泽州、辽州、易州、檀州、冀州、幽州、姘州并出,盖其山皆为太行山连亘相接,故皆有之也。”李时珍谓:“今潞州也。……今所有者皆是辽参。其高丽、百济、新罗三国,今皆属朝鲜矣。其参犹来中国互市。”本草记载辽东即今东北地区,上党(潞洲)即今山西长治市和黎城县的一部分。唐代以前,以上党参为佳,至清代以辽参为地道。现吉林通化、集安、抚松、靖宇一带,是著名的人参地道产区。
资源利用现状:近代研究分析表明,人参地上器官的皂苷含量除种子外,均与根含量相近或高于根的含量,目前市场上已出现用人参叶、茎或花蕾等粗加工品制成的多种产品,包括保健滋补品和多种化妆品、日用品等,如人参露、人参雪花膏、健肤膏及人参茸膏等;人参与大枣、当归、甘草、枸杞配制的人参枣汁是高级滋补晶;人参含有人参皂苷,用它可制成茶、参花晶等高级补品。目前野生人参资源枯竭濒危,栽培品以年久为良。生产上急功近利,栽培年限缩短使人参品质降低,值得注意。产销波动较大,年消费量300万~400万kg,应采取有计划适当控制生产提高价格的措施。
    2、辽细辛
    来源: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 Var. mandshuricum (Maxim.) Kitag.、汉城细辛A. srebolaii Miq. Var. seoulense Nakai的干燥全草。
地道沿革:《名医别录》:“细辛生华阴山谷,二月、八月采根阴干。”陶弘景谓:“今用东阳临海者,形段及好,而烈不及华阴,高丽者。用之去头节。”《本草图经》:“细辛生华山山谷,今处处有之,然他处所出者,不及华州者真……今人多以杜衡当之。”近代以东北所产为地道,可能是陶弘景所云高丽(今辽宁新宾县一带)细辛的延续。
    资源利用现状:合理采收保留一部分植株以供更新,又适当采收部分植物供药用。细辛同属植物的挥发油可对动物产生相似的解热、降温、镇痛、抗惊厥作用,以辽细辛作用最强,单叶细辛和小叶马蹄香挥发油弱于辽细辛,但口服毒性小。这表明开展细辛属新的药用资源研究具有广阔前景和实际意义。细辛适宜作为花露水、牙膏等配制原料。年销量40万~50万kg,产销平衡。
    3、五味子
    来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 Baill.的干燥成熟果实。
    地道沿革:《本草经集注》:“今第一出高丽,多肉而酸甜,次出青州、冀州,味过酸,其核并似猪肾。”《本草纲目》:“五味今有南北之分,南产者色红,北产者色黑,人滋补药必用北产者乃良。”“北五味子”主产东北,又称“辽五味子”。
    资源利用现状:五味子果实含有挥发油、糖类、苯甲酸、维生素C等多种成份,种子含有多种木脂素类成份,具降酶作用,为治肝炎的新药。五味子除传统的丸、散、酊、糖浆等剂型外,现代又开发出冲剂、袋泡剂、胶囊剂、乳剂等。除药用外,尚为良好的天然饮料原料,叶可制茶叶和香料。五味子属植物茎中具有同五味子种子相同的成分,可以考虑开发作为降酶药物。北五味子商品原以野生为主,但20世纪80年代后,大规模发展人工栽培,现已有大量栽培品入市,产销可以实现平衡。
    4、关防风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urcz.) Schischk.的干燥根。
    地道沿革:《名医别录》:“生沙苑川泽及邯郸、琅琊、上蔡。”《本草经集注》:“今第一出彭城、兰陵,即近琅琊者。郁州百市亦有之。次出襄阳、义阳县界,亦可用。惟以实而脂润,头节坚如蚯吲头者为好。”《唐本草》:“今出齐州、龙山最善。”《本草图经》:“今卞东、淮浙州郡皆有之。”“关中生者,然轻虚,不及齐州者良。”《药物出产辨》:“产黑龙江省洮南县,为最多。”现以黑龙江西部草甸草原产红条防风为优质地道药材。
    资源利用现状:防风具解表发汗,祛风化湿之功效,可以预防风邪。年销量100万~150万kg。以野生品质量好,但资源临近枯竭,现各地栽培面积逐渐扩大。由于生产周期长,产量低,成本较高。
    5、关黄柏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黄檗Phellodendron anurense Rupr.除去栓皮的干燥树皮。
地道沿革:《名医别录》:“生汉中山谷及永昌。”陶弘景:“今出邰陵者,轻薄色深为胜。山东产者,厚而色浅。”《蜀本草》:“今所在有,本出房、商、合等山谷中。皮紧、厚二三分、鲜黄者上。”苏颂:“处处有之,以蜀中出者肉厚色深为佳。”《药物出产辨》:“以北江、星子、连州为最。”现在70%黄柏商品来自关黄柏。主产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等地。
资源利用现状:黄柏年消费量150万~200万kg,东北关黄柏药源丰富,货源充足,东北伐木盛年可产黄柏400万~600万kg,因此库存量极大,药源有保障。黄柏提取液具有较强的抗菌、抗真菌作用。黄柏果实含少量小檗碱、掌叶防已碱;另含挥发油约2.16%,油中主成份为香叶烯约92%,是镇咳祛痰的主要成分。黄柏叶中含多种黄酮类化合物,达10%左右,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黄柏树皮环剥再生可以保护资源。
    6、关龙胆
    来源:为龙胆科植物条叶龙胆Gentiana manshurica Kitag.、龙胆G.scabra Bunge.、三花龙胆G. triflora Pall.的干燥根及根茎。
地道沿革:《名医别录》载:“龙胆生齐朐山谷及冤句。”《本草经集注》云:“今出近道,吴兴为胜,状似牛膝,味甚苦,故以胆为名。”现主产东北三省及内蒙。
    资源利用现状:龙胆主要以根茎及根做药用,地上部分基本不用。为了充分利用龙胆资源,应对地上部分进行开发。有研究发现其地上部分(尤其茎中)含有较多的龙胆苦苷,如以四年采收根为一个周期,四年茎的产量为根产量4倍。由于可以每年采收,成份贮量可达根的10%~30%,故应加强开发利用。龙胆商品主要为野生,栽培品逐渐增加,但由于栽培周期长,成本较高。目前年销量80万~100万kg。野生资源分布广,产销平衡。关龙胆资源略显紧张,应开发低成本栽培技术。
    7、刺五加
    来源:为五加科植物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 (Rupr. et Maxim.) Harms的干燥根及根茎或茎。
    地道沿革:《神农本草经》记载五加皮。按历代本草对五加皮原植物形态的描述分析,古代所用五加皮也可能包括刺五加在内。近代亦有以刺五加根皮代五加皮药用的记载。现主产于东北三省及河北、陕西等地。
    资源利用现状:刺五加作用与人参相似,所含苷类成分有类似人参根中皂苷的生理活性。目前刺五加的应用已由医疗保健方向向食品、饮料、化妆品及饲料方面发展。经分析测定和药理研究比较,刺五加地上茎中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与地下部分近似,可以考虑代用,以扩大利用和保护资源,如黑龙江等地已将刺五加的嫩叶和幼枝茎皮,加工开发出刺五加袋泡茶。
    8、鹿茸
来源:为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或马鹿C. elaphus Linnaeus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习称“花鹿茸”,后者习称“马鹿茸”。
    地道沿革:《本草图经》:“今有山林处皆有之,四月角欲生时取其茸,阴干。”《本草纲目》:“鹿,处处山林中有之。”《药物出产辨》:“产中国边境,长白山最好”现今“花鹿茸”主产于吉林、辽宁、河北,以家养为主;“马鹿茸”主产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以野生为主。
    资源利用现状:鹿茸是中药材中可与人参媲美的著名滋补药。研究表明,鹿茸具有兴奋机体,改善食欲和睡眠的作用;对心血管系统有明显的影响,可以消除心肌的疲乏和衰弱,提高心脏的供血能力;还具有十分明显的性激素样作用,对子宫的影响极为显著。梅花鹿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马鹿是二级保护动物,野生资源受到保护。20世纪90年代,我国养鹿业发达,存栏约30万头,年产鹿茸4万~5万kg,之后受到国际竞争,一度萎缩,有待于开拓国际市场。
    (七)河北、山西、内蒙古中部地区地道中药材资源
河北、山西和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属于传统的北药产区,其自然地理环境极为复杂,出产酸枣仁、苦杏仁、北柴胡、北山楂、潞党参、连翘、远志、黄芪、黄芩、麻黄、赤芍、知母等著名地道药材。年平均气温8~14℃,年降雨量400~650mm,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破坏严重,盖度很低。药用动植物主要分布在海拔1200m以下。内蒙古中部海拔多在1300m以下,光能充足,阴山山地为野生动植物的重点生长地。
    1、酸枣仁
    来源:为鼠李科枣属植物酸枣Ziziphus jujuba Mill.var.spinosa (Bunge) Hu ex H. F. Chou的干燥成熟种子。
    地道沿革:《名医别录》:“生河东(今山西、河北等地)川泽,八月采实,阴干。”《本草图经》:“今近京及西北州郡皆有之,野生多在坡坂及城垒间。”主产河北、陕西、辽宁、河南等地。河北邢台及辽宁朝阳所产量大质优。
    资源利用现状:酸枣仁具补肝,宁心,敛汗,生津等功效,为常用中药材,全国年销量100万kg左右。我国酸枣资源较丰富,又具有繁殖快、结实早、收益多的特点,对其综合利用大有前途。除种仁入药外,枣树花还具有明目和愈合创伤的作用;其花粉是高级补品,具有软化血管,增大肺活量,增强造血机能和免疫能力的作用;叶片可作饲料和茶叶,还可提取芦丁;树皮、根皮及托叶刺具有收敛止血功能,用作治疗便血崩漏,高血压等症;果核壳可用以制造活性炭;果肉虽薄但含有大量维生素,可生食或作果酱,酿酒。
    2、黄芩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
    地道沿革:《名医别录》:“生秭归川谷及冤句。”陶弘景:“秭归属建平郡。今第一出彭城,郁州亦有之。”《新修本草》:“今出宜州都州、泾州者佳。”《本草图经》:“今川蜀、河东、陕西近郡皆有之。”现陕西中部一带黄芩分布稀少,长期以来,主产地转移到河北坝上高原,主产山西、辽宁、吉林、河北、山西、甘肃、内蒙古等省区。以山西产量大,河北承德所产的“热河黄芩”质量优。
   资源利用现状:黄芩具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为常用中药材,年销量600万kg,大半作为中成药原料,野生家栽均有,资源丰富,产销平衡。黄芩以根入药,东北民间广泛用其叶作茶饮,有清热解毒作用。黄芩属药用植物中如半枝莲.、异色黄芩、地盆草、韩信草、钝叶黄芩、并头黄、柳叶黄芩等的全草均有清热、燥湿、解毒等和黄芩相似的药效,具有开发利用前景。
    3、北柴胡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的干燥根。
    地道沿革:《本草图经》云:“今关、陕、江湖间,近道皆有之,以银州者为胜。”《本草纲目》云:“北地所产者,亦如前胡而软,今人谓之北柴胡是也,入药亦良。……其苗有如韭叶者、竹叶者,以竹叶者为胜。”据考证,古代本草中柴胡为柴胡属多种植物,亦有其他科品种。北柴胡主产河北、辽宁、甘肃、河南、陕西等地。
    资源利用现状:我国柴胡属植物种类繁多,从中开发新资源的潜力较大。人工栽培发展很快,栽培地域也很大。目前,全国年销量500万kg,近年栽培面积过大,大量库存积压。柴胡主要用其根部,已开发出片剂、注射液等。经研究发现,多种柴胡属植物的茎叶所含皂苷与其根中的基本相同。有些地区也有全草入药的,利用柴胡地上部分水提液,浓缩后制成柴胡片,对小儿呼吸道感染及肺炎疗效显著,其成分主要为地上部分总黄酮,其中有槲皮素及其苷。柴胡地上部分产量很大,其利用十分迫切。
    4、知母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ge.的干燥根茎。
    地道沿革:《名医别录》:“知母生河内川谷,二月八月采根暴干。”《本草经集注》:“今出彭城。”《本草图经》:“知母生河内川谷,今濒河诸郡及解州、滁州亦有之。”主产于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以河北易县、涞源一带产者品质为全国之首。传统上有两种商品规格,东北、西北、华北、华东地区习用去皮知母即“光知母”,西南和中南地区习用带皮知母即“毛知母”。
    资源利用现状:知母具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等功效,年销量100万~120万kg,商品主要为野生,人工栽培发展很快,目前产销平衡。
    5、苦杏仁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杏Prunus armeniaca L.山杏P. armeniaca L. var ansu Maxim.、西伯利亚杏P. sibirica L.、东北杏P. mandshurica (Maxim) Koehne.的干燥成熟种子。
    地道沿革:《名医别录》:“生晋山川谷。”《本草图经》谓:“今处处有之……今近都多种之,熟最早……。杏子入药今以东来者为胜,仍用家园种者,山杏不堪如药。”主产北方省区,以辽宁、内蒙、山西、陕西、甘肃产量大。
    资源利用现状:苦杏仁有镇咳,镇痛和降血糖作用。商品以栽培为主,产销平衡。杏仁蛋白有抗炎和镇痛活性。杏仁油主要脂肪酸油酸和亚油酸还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杏仁除有上述药理活性成分外,还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和氨基酸等丰富的营养成分,是营养丰富的绿色食品。总的来说,我国丰富的杏仁资源还远远没有充分利用,需要深入研究,开发杏仁的新用途,提高综合利用效率。
    6、甘草
    来源: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C.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茎。别名“国老”、“甜草”。
    地道沿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生河西川谷积沙山及上郡。”《本草经集注》云:“河西上郡不复通市,今出蜀汉中,悉从汶山诸地中来。……是抱罕草,最佳。”抱罕,即甘肃兰州、陇西、甘谷一带。《本草图经》载:“今陕西,河东州郡皆有之。……今甘草有数种,以坚实断理者为佳。”《药物出产辨》:“产内蒙古,俗称王爷地。”现今甘草商品分东、西,西甘草以内蒙古、甘肃、宁夏所产为佳,东甘草主产于河北、山西、东北等,现新疆产量较大。
    资源利用现状:甘草年销量1800万kg,商品以野生为主,近年人工栽培发展较快。由于野生资源的耗竭,主产区不断变化,20世纪60年代以甘肃、陕西、山西产量较大,90年代东北、内蒙产量大幅增加,而现在主产新疆。甘草应用十分广泛,除传统用药外,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取的甘草酸及其多种盐类,可治疗慢性肝炎,消化道溃疡等;提取的黄酮类成份,有降低血中胆固醇,抑制艾滋病毒作用。在食品、轻工业方面用途也很普遍,如用作烟草和食品的添加剂、矫味剂、抗氧剂等天然色素。甘草的枝叶还是一种中等质量的饲用牧草,又是一种重要的沙漠植物,但由于多年过度采挖,野生资源濒临灭绝。2002年国家已出台限制采挖野生甘草的政策。
    (八)西北地区地道中药材资源
“西药”是指“丝绸之路”之起点西安以西广大地区所产的地道药材。包括陕甘宁新全部及内蒙西部,气候以干旱寒冷为特色。主产秦皮、枸杞、银柴胡、秦艽、羌活、大黄、当归、党参、黄芪、甘草、贝母、虫草、肉苁蓉、紫草、阿魏、麝香、马鹿茸等地道药材。甘肃西南部海拔2000~3000m的陇西、渭源、岷县、漳县、宕昌、礼县、玛曲、临潭、武都、文县一带,是目前全国中药材集中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常年种植100万亩以上。我国销量最大的党参、当归、黄芪等三种补益性药材集中产于该地区,由于药膳消费持续拉动,此三种药材总计常年产量超过4500万kg;另外有大黄、秦艽、羌活、虫草等该区产量占全国70%以上。
1、黄芪
    来源: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n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 (Bge.) Hsiao或膜荚黄芪A.membranaceus (Fisch.) Bge.的干燥根。
    地道沿革:黄芪原名黄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云:“第一出陇西、叨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次用黑水、宕昌者,色白肌肤粗,新者亦甘温补。又有蚕陵、白水者,色理胜蜀中者而冷补。”《植物名实图考》载:黄耆“有数种,山西、蒙古产者佳”。综上所述,历史上黄芪品种及产地各异,唐代以前以西北地区主产,特别是甘肃产者为地道,宋代以后则以山西产者为良,至清代除山西产之外,又加内蒙古黄芪为地道药材。现今以甘肃陇西、渭源一带及内蒙古锡林敦勒草原所产的蒙古黄芪质量最优、产量最高,山西浑源一带所产膜荚黄芪品质亦上乘。
    资源利用现状:目前常年消量1500万kg,产销平衡,时有积压。由于黄芪补气固表、脱毒美容,煮肉泡茶补益效果明显,药膳消费区由东南沿海扩展到华北、东北,消费量持续增加。黄芪地上部分含丰富蛋白质、粗纤维、脂肪等,蒙古利用其茎叶作家畜饲料;其中还含有香豆素类成分,俄罗斯用其作助产剂;我国大兴安岭地区用其幼嫩茎叶制成袋泡茶,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
   2、党参
    来源:为桔梗科植物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 (Franch.)Nannf.、素花党参C.pilosula Nannf.var.modesta (Nannf.) L.T.Shen或川党参C.tangshen Oliv.的干燥根。
    地道沿革:党参之名始见于《本草从新》,其谓:“参须上党者佳,今真党参久已难得。”《本草纲目拾遗》引翁有良辨误:“产于山西太行山潞安州等处为胜,陕西者次之。”《植物名实图考》:“党参,山西多产。”现著名的地道商品主要有 “白条党”,主产甘肃渭源、陇西;“潞党”,主产山西长治;“西党”(纹党)主产甘肃文县;“川党”主产四川。
    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党参为补益要药,含有人体必需氨基酸、微量元素、多糖等,有较高的营养保健价值,尤其是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人体抗病能力方面作用显著,常被制成党参酒、党参饮料等。还是保健药膳的常用原料,尤其是火锅必备原料。党参以根入药,茎叶常丢弃。为综合利用,许多科研工作者对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茎叶中含有挥发油、多种氨基酸、常量及微量元素、微量生物碱等,为开发利用茎叶提供了科学依据。党参近年来兽医中应用也较广泛,主要用于饲料添加剂中。目前栽培党参成为商品的主要来源,年销量2500万kg。
3、当归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 (Oliv.) Diels的干燥根。
    地道沿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记载:“生陇西川谷。”《本草经集注》云:“今陇西叨阳黑水当归,多肉少枝,气香,名马尾当归。”《唐本草》云:“今出当州、宕州、翼州、松州、宕州最胜。”《纲目》云:“今陕、蜀、秦州、汶州诸处,人多栽莳为货。以秦归头圆多色紫气香肥润者,名马尾归,最胜他处。”据本草记载均以陇西产者质量最好,与现今主产地相符,即甘肃岷县、岩昌、渭源、漳县等地所产为地道产品,已有1600年栽培历史。
    资源利用现状:当归的药用和经济价值都比较高,有较广的开发前景。在药用领域中,开发出腹宁滴丸、当归注射液、当归精油注射液、归麻止痛膏等新产品。在化妆品领域也深受青睐,如当归人参洗发剂,能防止脱发,当归复合配方的化妆品、当归嫩肤水能治黄褐斑、色素沉着等,以上产品投放市场后,均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其他领域的研究开发,亦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膳食消费量持续增加。当归为我国大宗常用中药材,年销量1500万kg。
    4、麻黄
    来源: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 intermedia Schrenk et C. A. Mey.或木贼麻黄E. eq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质茎。
    地道沿革:《名医别录》:“麻黄生晋地及阿东。”《本草经集注》:“今出青州、彭城、蒙阳、中牟者为胜。”《唐本草》:“郑州鹿台及关中沙苑河旁沙洲上最多。”主产于内蒙古、河北、山西、甘肃、新疆等省区,现内蒙、新疆、宁夏建立生产基地。
    资源利用现状:麻黄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等功效。我国每年传统饮片消费料约50万~70万kg,用于生产麻黄碱的原料约1000万~2000万kg。麻黄是重要的防风固沙植物,历年大量采挖导致野生资源匮乏,2002年麻黄已列为国家管理专营品种,禁止滥采麻黄。人工栽培面积发展很快,在东北、内蒙、甘肃、宁夏、新疆都有大面积栽培。由于多种因素,麻黄碱出口波动很大,近年来时有麻黄积压现象。在收获时,特别强调刈割地上部草质茎,小心留存完整根部,对保护资源,防风固沙有很大益处。
    5、肉苁蓉
来源:为列当科植物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Y. C. Ma的干燥带鳞叶的肉质茎。
地道沿革:《名医别录》:“肉苁蓉生河西山谷及代郡、雁门。”《本草经集经》:“今第一出陇西。”《蜀本草》:“图经日:出肃州、禄福县沙中,三月四月掘根,切取中央好者三四寸,绳穿阴干,八月始好,皮如松子鳞甲。”现主产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等地,以内蒙古、甘肃的质量佳,新疆产量大。
    资源利用现状:肉苁蓉商品除本种外,新疆的南疆、东疆所产的管花肉苁蓉(药材别名红柳大芸)开发利用较晚,1959年开始收购,1980年《新疆药材标准》收载,习惯认为质量不如肉苁蓉,但资源比较丰富,产量高,已在药材市场广为销售,并有出口,对于保障市场供应,减少肉苁蓉的资源破坏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年需30万~40万kg,但产区梭梭林等被人为砍伐和自然影响,面积逐年缩小,肉苁蓉产量大幅下降。内蒙、新疆已有栽培,栽培技术正在不断完善。
    6、枸杞子
    来源:为茄科植物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的干燥成熟果实。
地道沿革:《千金翼方》:“甘州者为真,叶厚大者是。”《本草纲目》:“古者枸杞,地骨取常山者为上。……后世惟取陕西者良,而又以甘州者为绝品。……河西及甘州者……异于他处者。”《本草品汇精要》:“地道陕西、甘州、茂州。”甘州为今甘肃张掖,古代以甘肃、陕西产者质量好。现以宁夏中宁、中卫的“西枸杞”最驰名,新疆、甘肃、内蒙、陕西等地亦产。
资源利用现状:年销量超过1000万kg,新产品不断开发,销量还在增长。枸杞子是我国传统的名贵滋补品,历史上就被酿制成酒,既补身又延寿。枸杞是药食同源佳品,果实甜香可口,酸味适中,在滋补食品、保健饮料等领域日益引起人们的兴趣,具有良好的开拓深加工、研制新产品的发展前景。
    7、紫草
    来源:为紫草科软紫草属植物新疆紫草Arnebia euchroma (Royle) Johnst.或内蒙紫草Arnebia guttata Bunge的干燥根。依次称“软紫草”、“内蒙紫草”。
    地道沿革:软紫草主产新疆、甘肃及西藏,是解放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内蒙紫草主产于内蒙古。
资源利用现状:紫草有清热凉血,化斑解毒,透疹等功效。年销量15万~20万kg,野生资源丰富,供求平衡,如有大量需求,可以开发同属其他紫草资源。
    (九)华中地区地道中药材资源
传统“南药”是取义于南五味、南山楂、南沙参等药的“南”字。地理范围含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省区,亦即长江以南各省除川、广、云、贵、浙药产区以外均属“南药”的范围,著名的地道药材有湘枳壳、湘莲、吴茱萸、朱砂、石膏、半夏、射干、蕲蛇、龟板等。该区春秋短,夏季长。年平均气温16~17℃,无霜期250~280d,年日照时数达1800h,年降水量900~1300mm,有与其环境相适应的多种地道药材。
1、半夏
    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kunb.) Breit.的磷茎。
地道沿革:《别录》:“生槐里川谷。”陶弘景:“槐里属扶风。今第一出青州,吴中亦有,以肉白者为佳。”苏颂:“在处有之,以齐州者为佳。”《药物出产辨》: “产湖北荆州为最。”现以湖北、河南、山东所产为佳。
资源利用现状:半夏为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常用药,用量很大,20世纪70年代产出不能满足临床用药的需要,于是同科植物民间药水半夏得到迅猛发展,代替半夏使用。目前全国年销量250万kg,不包括出口。野生资源枯竭,湖北、四川、甘肃、山东、浙江积极发展人工栽培,栽培品现已成为主要商品来源。由于半夏繁殖率很低,现甘肃采用组织培养生产种鳞茎获得成功,将有助于扩大半夏的生产基地。   
2、莲子
来源:为睡莲科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的种子。
地道沿革:《别录》:“生汝南池泽。”李当之:“所在池泽皆有,豫章、汝南者良。”现莲子以湖南“湘莲”的产量大,质量优。
资源利用现状:莲子药食同用,另外莲心、莲须、莲房、荷花、荷叶、荷梗均入药。我国南北备省区均有栽培。产销平衡。
3、吴茱萸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的将近成熟果实。
地道沿革:《别录》:“生上谷川谷及冤句。”陈藏器:“入药以吴地者为好。”苏颂:“江浙、蜀汉尤多。”《本草品汇精要》:“道地以临江军越州吴地。”现在以湖南、湖北、贵州、浙江、福建、江西、四川、陕西等地为主产区,并认为湖南常德产者质量优。小花吴茱萸常运至常德集散,也称常吴萸,品质好。
资源利用现状:吴茱萸为常用药材,年销量30万~40万kg,以栽培为主,价格波动较大,目前产销平衡。
4、女贞子
来源:为木犀科植物女贞Ligustfum lucidum Ait.的成熟果实。
地道沿革:《别录》:“生武陵川谷。”苏颂:“处处有之,山海经云‘泰山多贞木’是也。”《药物出产辨》:“产广东北三江、连州、乐昌等处。”目前,主产湖南、四川等地。
资源利用现状:女贞子为常用药材,年销量30万kg,以栽培为主,目前产销平衡。女贞子具有滋补肝肾、明目乌发的功效,开发保健品前景良好。 
5、蕲蛇
来源:为蝰科动物五步蛇Agkistrodon acutus (Guenther) 除去内脏的干燥体。
道地沿革:《开宝本草》:“生南地及蜀郡诸山中。”《图经本草》:“今黔中及蕲州、邓州皆有之。”李时珍:“今惟以蕲蛇擅名。然蕲地亦不多得,市肆所货,官司所取者,皆自江南兴国州诸山中来。”《药物出产辨》:“产浙江金华府。”现主产浙江、江西、安徽、福建、湖南、湖北、贵州等省。
资源利用现状:年需量4万~5万kg,资源现已枯竭,必须发展人工饲养。
6、龟板
来源:为龟科动物乌龟Chinemys reevesii Gray的甲。
道地沿革:《别录》:“生南海池泽及湖水中。”《蜀本草》:“湖州、江州、交州者,骨白而厚,其色分明,供卜,入药最良。”原本上下甲皆用,自《日华子本草》倡用龟板以来,多刷下甲。《药物出产辨》:“湖北、安徽、沿扬子江下游一带均有出。”现长江流域所产为多,曾在武汉大量集散,故有“汉板”之称。
资源利用现状:用量大,分布范围广,养殖多,产销平衡。
7、南沙参
来源:为桔梗科植物杏叶沙参Adenophora hunanensis Nannf的干燥根。
地道沿革:《别录》:“沙参生河内川谷及冤句般阳续山。”陶弘景:“今出近道。”《唐本草》:“出华山者为善。”苏颂:“今淄、齐、潞,随、江、淮,荆、湖州郡皆有之。”《本草品汇精要》:“道地淄州、归州、随州、华州。”目前以贵州、湖北、湖南、江苏、安徽、浙江一带产品质量为佳。
资源利用现状:年销量120万~150万kg,多野生,少栽培,南方资源日益减少,产区北移至陕甘。甘肃南部礼县、天水、武都、成县、文县成为新产区,产量为全国一半,品质亦好,必须较快发展栽培。
8、明党参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明党参Changium smyrnioides Wolff的干燥根。
道地沿革:土人参俗名粉沙参,《本草纲目拾遗》云: “钱塘西湖南山尤多,……红党即将此参去皮净,煮极熟,阴干而成。”《药物出产辨》:“以苏明党为最好。”可见明党参是18世纪发现于浙江的民间药,尔后成为江苏地道药材,迄今如此。主产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四川。
资源利用现状:20世纪50年代年销量10万kg,现资源耗竭,国内已被其他药材所代替,产出供出口。需发展人工栽培。
9、太子参
来源:为石竹科孩儿参属植物异叶假繁缕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Miq.) Pax ex Pax et Hoffm.的干燥块根。
地道沿革:名见《本草从新》,《本草纲目拾遗》解释为人参之小者。目前主产江苏、福建、江西、山东、安徽。
资源利用现状:年销量200万~300万kg,多栽培,少野生,产销平衡。开发儿童营养滋补品及保健饮料前景良好。
10、木瓜
来源:为蔷薇科木瓜属植物贴梗海棠Chaenomeles speciosa (Sweet)Nakai 的成熟果实。
地道沿革:陶弘景:“山阴兰亭尤多。”《图经本草》:“处处有之,而宣城者为  佳。……宣人种莳尤谨,遍满山谷,……本州以充土贡,故有宣城花木瓜之称。”《本草衍义》:“西洛大木瓜,其味和美,至熟止青白色,入药绝有功,胜宣州者,味淡。”现代仍以安徽宣城所产宣木瓜产量大,质量佳,尤以“罗汉脐”、“芝麻点”品种的果大,肉厚,坚实,水浸出物含量高。浙江、江苏、四川、湖南等省出产。
资源利用现状:木瓜年销量100万kg,商品来自栽培品,产销平衡。
    (十)青藏高原的地道药材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包括西藏大部、青海南部、四川西北部及甘肃南部,平均海拔4500m,最高点珠穆朗玛峰海拔为8848m年。平均气温多在-6℃~3℃之间,干湿季分明,降雨量为50~800mm。青藏高原的中药资源约1100余种,一些贵重药材和高原特有品种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如冬虫夏草、大黄、甘松、雪莲、红景天、麝香。
1、冬虫夏草
来源:为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 (Berk.)Sacc.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虫草蝙蝠蛾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
地道沿革:《本草从新》:“以四川嘉定府所产者最佳,云南、贵州所生者次之。”《药物出产辨》:“以四川打箭炉、泸州、灌县等产者为正地道。”现主产于青海、四川、西藏、云南等,以青海所产者虫体肥大、粗壮、质优。
资源利用现状:目前冬虫夏草商品完全依赖野生,目前年销量3万~4万kg,千克价1.2万~3.0万元,受到产品厂商夸大性宣传,冬虫夏草的补益功能人为神话,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现需要正面宣传虫草并非灵丹妙药。老产区资源耗竭,新产区不断向高原内部高寒偏远区推移,采药者所到之处翻遍草被,惨不忍睹,产区草被受到毁灭性破坏,是引起草原沙化的重要因素。虫草灭绝事小,草原退化事大,亟待采取措施。冬虫夏草及其菌丝体的培养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人工培育的虫草菌丝制成的药品已经投入临床使用。
2、大黄
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 tanguticum Maxim. et Balf或药用大黄R.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
地道沿革:《名医别录》:“生河西山谷及陇西。”《唐本草》:“今出宕州、凉州、西羌、蜀地者皆佳。”《本草图经》:“今蜀川、陕西州郡皆有之,以蜀川绵文者佳,其次秦陇来者,谓之土番大黄。”《本草纲目》:  “今以庄浪出者为最,庄浪即古泾源陇西地,与别录相合。”今以甘肃栽培面积最大,礼县为大黄之乡,掌叶大黄栽培面积波动在800公顷左右,主要出口台湾、香港及东南亚。青海东南部、甘肃甘南南部及西藏以野生品为主。
资源利用现状:大黄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在化妆品中可作防腐剂和色素,还能防治皮肤病、毛囊炎、痤疮等,如增效粉刺露。大黄的保健品低度大黄酒、大黄饮料、减肥药剂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一定销路。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了大黄健胃、抗癌、治疗精神病和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药理作用。大黄为治疗性药物,国内年销量约300万kg,优质大黄主要供出口,产销平衡,栽培产量很高,成本较低,但干制成本高,甘肃产区以薪柴薰干,对当地植被有一定负面影响。
3、甘松
来源:为败酱科植物甘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或匙叶甘松N. jatamansi (D. Don) DC.的根及根茎。
地道沿革:《本草纲目》:“产于川西松州,其味甘,故名。”甘松耐寒,野生在海拔3200~5000m富含腐殖质的高山草甸或山地灌丛。青海东南部和四川的西北部蕴藏量大。
资源利用现状:甘松具有理气止痛,开郁醒脾之功效。年销量80万kg,其特异香气可以制取香料、香精、芳香油。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
4、雪莲
来源:为菊科植物水母雪莲花Saussurea medusa maxim、新疆雪莲S.involucrata Kar.et Kin及绵头雪莲花S.1aniceps Hand.—Mazz.及同属多种植物的干燥全草。
地道沿革:雪莲是新兴中药,也是藏医维医的常用民族药。《柑园小识》:“雪莲生西藏,藏中积雪不消,暮春初夏,生于雪中。”《本草纲目拾遗》:“雪荷花产伊犁西北及金川等处。”雪莲花集中分布于青藏高原和天山山脉的高山砾石间。
资源利用现状:雪莲含雪莲内酯(xuelianlactone)、雪莲黄酮苷、生物碱、多糖类,具有活血通经,散寒除湿,壮阳,强筋骨的功效。产量来自野生,分布面积虽大,但蕴藏量小,资源有限,不可盲目开发。
5、红景天
来源:为景天科红景天属大花红景天 Rhodiola crenulata (Hook.f.et Thoms.) H.Ohba、圣地红景天 Rhodiola saera (Prain ex hamet) S.H.Fu 及库页红景天 Rhodiola sachalinensis A.Bor的根及根茎。多年生草本。
地道沿革:红景天为藏药传统品种,大花红景天主要分布在四川、西藏、青海、云南、新疆等地。圣地红景天主要分布在西藏、云南等地。库页红景天则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海拔1600~2500m的高山冻原带和桦林岩石缝及碎石坡中。
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红景天为现代新兴中药,资源分布于中亚和西伯利亚一带,我国青藏高原品种最多、蕴藏量最大。红景天的开发和应用,始于20世纪60~70年代。虽然红景天分布面积大,但由于红景天资源更新周期长,大量采挖会很快导致资源枯竭,开发应慎重。
6、麝香
来源:为鹿科麝亚科动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马麝M.sifancus Przewalski或原麝M.moschiferus L.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
地道沿革:《名医别录》:“麝生于中台山谷及益州、雍州山中。”《本草纲目》:“麝出西北者香结实,出东南者谓之土麝。”《药物出产辨》:“产四川打箭炉为正地道。”现仅以青藏高原主产麝香。
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产量最高为1986年,产4500kg,销7500kg。原主产区四川一年可捕10万头,现在内地资源几乎灭绝,仅存青藏高原。2002年国家将野麝有二级保护提升一级保护,不可非法捕猎,麝香专营。麝性烈易惊,人工养殖困难。可能逐渐会被人工合成麝香代替。
第二节  饮片质量通则
一、不同药用部位中药饮片质量通则
根、根茎、腾木类
性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地方中药炮制规范
片型:异型片不得超过10%;极薄片:不得超过该品种标准厚度的0.5mm;
薄片、厚片、丝、块:不得超过该标准的1 mm;段:不得超过该标准的2mm。
检查:取样100克拣选去异型片/取样量
水分: 7%~13%
药屑杂质:小于2%
检查:取样100克+过三号筛/取样量
果实种子类
性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地方中药炮制规范
片型:异型片不得超过10%;
检查:取样180克拣选去异型片/取样量
水分:7%~13%
药屑杂质:小于3%              
检查:取样100克拣选杂质+过三号筛/取样量
全草类
性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地方中药炮制规范
片型:异型片不得超过10%
检查:取样50克拣选去异型片/取样量
水分:7%~13%
药屑杂质:小于2%              
检查:取样50克拣选杂质+过三号筛/取样量
花类
性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地方中药炮制规范
片型:异型片不得超过10%;
检查:取样100克拣选去异型片/取样量
水分:7%~13%
药屑杂质:小于2%              
检查:取样100克拣选杂质+过二号筛/取样量
皮类
性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地方中药炮制规范
片型:异型片不得超过10%;
检查:取样100克拣选去异型片/取样量
水分:7%~13%
药屑杂质:小于2%              
检查:取样100克拣选杂质+过二号筛/取样量
叶类
性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地方中药炮制规范
片型:异型片不得超过10%;
检查:取样50克拣选去异型片/取样量
水分:7%~13%
药屑杂质:小于3%              
检查:取样50克拣选杂质+过二号筛/取样量
树脂类
性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地方中药炮制规范
药屑杂质:小于3%              
检查:取样100克拣选杂质+过三号筛/取样量
动物类
性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地方中药炮制规范
片型:异型片不得超过10%;
检查:取样100克拣选去异型片/取样量
水分:                          7%~13%
药屑杂质:小于3%              
检查:取样100克拣选去异型片/取样量
矿物类
性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地方中药炮制规范
片型:粉粒型
药屑杂质:小于2%              
检查:取样100克拣选去杂质/取样量
菌澡类
性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地方中药炮制规范
片型:异型片不得超过10%;
检查:取样100克拣选去异型片/取样量
水分:                          5%-18%
药屑杂质:小于2%              
检查:取样100克拣选去杂质+过二号筛/取样量
二、炮制品的质量要求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中药炮制品质量的检测与评价提高了科学依据。从传统的经典检测方法到现代检测技术的应用,从饮片的形、色、气、味等外观指标到内含成分的质量,从定性鉴别到定量测定,中药炮制品的质量要求,更趋于客观化、合理化、科学化。
    (一)净度
      净度系指炮制品的纯净度,以及炮制品中所含杂质及非药用部位的限度。
    炮制品应有一定的净度标准,以保证调配剂量的准确。饮片的“质”与“量”是影响临床疗效的主要因素。炮制品中不应夹带泥砂、灰屑、杂质、霉烂品、虫蛀品。应该剔除非药用部位如壳、核、芦头、栓皮、头足、翅等。饮片中所含的杂质,必须符合有关规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的通知规定:根、根茎、藤木类:含药屑、杂质不得超过2%;果实、种子类:含药屑、杂质不得超过3%;全草类:含药屑、杂质不得超过3%;叶类:含药屑、杂质不得超过2%;花类:含药屑、杂质不得超过2%;皮类:含药屑、杂质不得超过2%;树脂类:含杂质不得超过3%;动物类:含杂质,不得超过2%;矿物类:含杂质,不得超过2%;菌藻类:含药屑、杂质不得超过2%;炒制品其中炒黄品、米炒品:含药屑、杂质不得超过1%;炒焦品、麸炒品:含药屑、杂质不得超过2%;炒炭品、土炒品:含药屑、杂质不得超过1%;药汁煮品、豆腐煮品:含药屑、杂质不得超过2%;煨制品:含药屑、杂质不得超过3%;煅制品:含药屑、杂质不得超过2%;发芽制品、发酵制品:含药屑、杂质不得超过1%。
    检查方法:取定量样品,拣出杂质,草类、细小种子类过三号筛,其他类过二号筛。药屑、杂质合并称量计算。
    (二)片型及粉碎粒度
   经挑选整理或经水处理后的药材,根据药物特征和炮制要求用手工或机械切制成一定规格的片型,使之便于调剂、炮炙、干燥和贮藏。经切制成的饮片破碎后的碎屑多少也是检验饮片质量的标准之一,各种片型破碎后残留的碎屑都应有一定的限量规定。
    1.片型 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或《全国中药炮制规范》的规定。切制后的饮片应均匀、整齐、色泽鲜明,表面光洁,片面无机油污染,无整体,无长梗,无连刀片、掉刀片、边缘卷曲等不合规格的饮片。《饮片标准通则(试行)》规定,异形片不得超过10%;极薄片:不得超过该品种标准厚度的0.5mm;薄片、厚片、丝、块:不得超过该标准的1 mm;段:不得超过该标准的2mm。
切制后的饮片或经加工炮制后的饮片,其破碎后的药屑及经加工炮制造成的药屑或残留的辅料有一定的限量标准(详细规定见净度项内)。
    2.粉碎粒度 一些不宜切制的药物或医疗上有特殊需要的药物,经挑选整理或水处理后,用手工或机器粉碎成颗粒或粉末,便于煎煮或调剂。粉碎后的药物应粉粒均匀,无杂质,粉末的分等应符合药典要求。
    (三)色泽(含光泽)
   中药炮制对制品的色泽有特殊的要求。它的意义在于:其一,药材经炮制后应显其固有色泽,如黄芪饮片,表面显黄白色,内层有棕色环纹及放射状纹理(习称“菊花心”)。其二,通常在炮制操作中常以饮片表面或端面的色泽变化作为控制炮制程度的直观指标,如甘草,片面黄白色,经蜜炙后要求表面呈老黄色等。其三,饮片的色泽是反应其质量要求的一项指标,如熟地黄要求切面乌黑发亮,血余炭、棕榈炭要求表面乌黑而富有光泽,都是以色泽变化作为评价要求的。其四,炮制品色泽的不正常变化说明其内在质量的变异,白芍变红,红花变黄等,均说明药物内在成分已发生变化。故色泽的变异,不仅影响其外观,而且是内在质量变化的标志之一。对于炮制品色泽的要求,《饮片标准通则<试行>》规定:各种炮制品其色泽应符合该品种规定外,还规定各炮制品的色泽均匀,炒黄品、麸炒品、土炒品、蜜炙品、酒炙品、醋炙品、盐炙品、油炙品、姜汁炙品、米泔水炙品、烫制品等:含生片、糊片不得超过2%;炒焦品:含生片、糊片不得超过3%;炒炭品:含生片,和完全炭化者不得超过5%;蒸制品:色泽黑润,内无生心,未蒸透者不得超过3%;煮制品:未煮透者不得超过2%,有毒药材应煮透;煨制品:未煨透者及糊片不得超过5%;煅制品:未煅透及灰化者不得超过3%。
    (四)气味
   炮制品原有的气和味,与炮制品内在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药物的气和味与治疗作用有一定的关系,往往也是鉴别品质的重要依据,如檀香的清香气,阿魏的浊臭气,桂枝的辛辣味等。
炮制品虽经切制或炮制,但应具有原有的气和味,不应带异味,或气味散失变淡;另一方面由于炮制过程中加热和加辅料的作用,外源性因素能导致药物气和味的改变。炮制品若是用酒、醋、盐、姜、蜜等辅料炮制,除具原有的气和味,还应带有所用辅料的气和味。如醋制品,应带有醋香气味;酒制品,应带有酒香气;盐制品,应带有咸味;麸炒品应带有麦麸皮的焦香气等等。
    (五)水分
   检查炮制品中水分的含量,是一项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内容,药物制成饮片,有的须经水处理,有的要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如操作不当,可使药材“伤水”,或部分药物吸水过多,倘若又未能充分干燥,则炮制品极易霉烂变质;部分经过蒸、煮的药物,如熟地黄、制黄精、制肉苁蓉等,其质地柔润,含糖类及粘性成分较多,内部不易干燥,更应防止其含水量过高;少数胶类药物,如阿胶、鹿角胶等,含水量直接影响其品质和硬度,同样还会影响其炮制操作和炮制品的质量。
   炮制品中含有多量水分,不仅在贮存保管过程中易生虫、霉变,使有效成分分解、酶解变质,且在配方称量时相对减少了实际用量,影响应有的治疗效果。另一方面某些炮制品含水量过少又会影响其质量,如胶类药物易出现龟裂。因此,控制炮制品的水分含量,对保证炮制品质量有重要意义。按炮制方法及各药物具体性状,一般炮制品的水分含量宜控制在7%~13%。对于各类炮制法其炮制品含水量的要求,《饮片标准通则(试行)》规定:蜜炙品类,含水分不得超过15%;酒炙品类、醋炙品类、盐炙品类、姜汁炙品、米泔水炙品、蒸制品、煮制品、发芽制品、发酵制品,含水分均不得超过13%;烫制后醋淬制品,含水分不得超过10%等。
    (六)灰分
   将干净而又无任何杂质的炮制品加高热灰化,所得之灰分称“生理灰分”。而同一品种之生理灰分往往在一定的范围内。所以测定炮制品之灰分的意义,在于通过对不挥发性无机盐的测试来鉴定和评价炮制品的质量和净度。同一炮制品,其灰分量应该相近,灰分超过正常值,说明其无机盐杂质的含量多,其原因可能是渗杂或有外源性杂质,说明炮制品净度不符合要求。灰分低于正常值,应考虑炮制品的质量问题,是否有伪品或劣质品之嫌。因此,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的测定,为炮制品的质量评价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常见的无机物质为泥土、砂石等。值得注意的是炮制方法中有砂炒(烫)、蛤粉炒、土炒、滑石粉炒等,难免在成品中粘附有少量的无机物质,会造成灰分含量高于生品的结果,因此可以通过反复测试和比较,客观地制定各类炮制品的灰分限量,这对炮制工艺和饮片质量都有一定意义。
    (七)浸出物
   炮制品加入一定的溶媒后,经过浸润、渗透——解吸、溶解——扩散、置换等作用,炮制品中的某些成分(总体),包括有效成分会被提取出来,因此,测定浸出物的含量是表示其质量的一项指标。对于那些有效成分尚不完全清楚或尚无精确定量方法的炮制品,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炮制品中主要成分的性质和特点,通常选用不同性质的浸出溶媒,因此,浸出物的测定,主要分为二类,即水溶性浸出物与醇溶性浸出物。
   水溶性浸出物的测定和限量,对炮制工艺、方法及炮制品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绝大多数中药在切制前均需经过水处理,使药材软化。当药材在水中浸漂时间过长,以致“伤水”,其水溶性成分就有所流失;又如蒸法、煮法等,某些药物按操作规程,液体辅料或固体辅料的煎液,在蒸或煮制过程中应被药物吸尽为度,若不按操作规程,草率处置,其质量势必欠佳。因此,水溶性浸出物的测定也是对炮制工艺的检验。
辅料加入的作用,能对炮制品浸出量产生影响。如醋制延胡索的水溶性浸出物的量,远比生品高。此外,炒、烫、煅、煅淬等加热处理,使质地坚硬的药物因受热膨胀而导致组织疏松,从而也使浸出率提高,浸出量增加。所以,浸出物的测定和定量,对检验炮制工艺、方法及炮制品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八)显微及理化鉴别
   显微及理化鉴别是利用显微镜、化学方法或仪器来观察、分析鉴定炮制品的真伪、纯度或质量。
    1.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系指利用显微镜来观察炮制品的组织结构或粉末中的组织、细胞,内含物等特征,鉴别炮制品的真伪、纯度,甚至质量。显微鉴别的方法主要分组织鉴别及粉末鉴别二个方面。
    (1)组织鉴别:炮制后的饮片,由于已进行了净选和切制处理,如分离不同的药用部位,或除去非药用部位,故植物药的部分组织已不
在某些药物的特殊炮制工艺中,经长时间的蒸制后,又常经“整形”处理,故其切片后的组织结构、细胞特征及其排列已非正常,如天麻、熟地等,应与生药饮片作相应的对照而鉴别之。
    (2)粉末:由于加水、加热(蒸、煮等)存在于细胞内的淀粉粒、糊粉粒、菊糖、粘液质等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与生药粉末差异较大,因此,显微鉴别,不仅可以鉴别炮制品的真伪、优劣,也可鉴别饮片的生熟及炮制的程度等。例如,生熟炮制品的组织结构、纤维、石细胞、导管、毛茸、淀粉粒、草酸钙结晶、花粉粒等在数量及形态方面均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像淀粉粒常因炮制过程中加水、加热而糊化或结成团块等。研究它,可作鉴别炮制品质量的佐证。
   2.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系指用化学与物理的方法对炮制品中所含某些化学成分进行的鉴别试验。通常只作定性试验,少数可作限量试验。理化鉴别主要包括:显色反应与沉淀反应、荧光鉴别、升华物鉴别及薄层色谱鉴别等。
    (1)显色反应与沉淀反应:利用某些试剂、试液与炮制品或其提取液发生显色反应或沉淀反应,进行鉴别的方法。试验时常可用生品药物作阳性对照,观察不同炮制品的颜色变化(色泽深浅)和沉淀物的多少。应考虑,注意辅料成分对反应的影响,如醋制品的pH值,胆汁制品的胆酸、,,蜜炙制品中的糖类、氨基酸类成分都可能对显色反应、沉淀反应产生影响。
    (2)荧光鉴别:与生药一样,炮制品中的某些成分,在紫外光下,呈现出一定色泽的荧光,从而提供了鉴别特征。常见的荧光有天蓝色、亮黄色、淡紫色、暗褐色等。如秦皮的水溶液显淡蓝色荧光,黄连及酒黄连、姜黄连、萸黄连在紫外光下呈金黄色荧光等。荧光试验可以直接在炮制饮片的切面观察,但多数是将饮片粉碎后,以溶剂提取,滴于滤纸上观察,也有作薄层色谱后在色谱板上观察其荧光性成分,以此鉴别真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了48种中药具有不同的荧光反应,可作为炮制品的对照加入检测。
    (3)升华物鉴别:取炮制品的粉末,按升华法试验,视其有无升华物凝集,并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升华物的晶形、色泽,如酒大黄、醋大黄粉末少量,进行微量升华,可见浅黄色菱状针晶或羽状结晶;牡丹皮粉末,进行微量升华,可见长柱形结晶或针状及羽状簇晶,但在牡丹皮炭末中,此现象已不复存在。
    (4)薄层色谱(薄层层析):作为对炮制品质量的鉴定,薄层色谱法具有较高的专属性和准确性,因而为人们所重视和关注。也越来越多地被广泛应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以薄层色谱法鉴别的品种多达78种,除作一般定性鉴别外,也有仅以薄层色谱行为作为限量检查的,如制附子(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用薄层色谱法作生药的鉴别,同样也可用在炮制品的鉴别
(九)有效成分
   测定炮制品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是评价炮制品质量的最可靠、最准确的方法。对于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炮制品,一定要对有效成分的含量有所规定,凡是一药有多种有效成分的亦应建立多个指标,并制定相应的检测方法。
   炮制品的含量测定工作,一般要比生药更加复杂和困难,不只是因为炮制品的品种多(一种生药通常制成多种不同规格的饮片),更重要的是由于辅料的加入或长时间的加热处理,势必对原生药的某些成分产生影响,因而对提取、分离、色谱等定量条件产生了干扰,增加了测定的难度。然而,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项目必然成为炮制品评价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为这关系到饮片在临床应用的疗效。同时,也是控制药物在炮制过程中有效成分的流失、检查炮制方法与工艺是否合理、科学的评判,可为工艺的改进提供准确的实验依据及指标。
    (十)有毒成分
   药物的毒副作用是由于药物中所含的毒性成分引起的,对于这类有毒的药物,建立有毒成分限量指标是必不可少的。这个限量指标的建立,可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毒成分的限量指标一般应包括:毒副作用成分、重金属的含量、砷盐含量、农药残留量等,因为这类成分直接威胁着人体健康。某些中药其有毒成分亦即是其有效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了80个品种的含量测定方法和限量,其中包括了有毒药物及炮制品的含量和限量,如川乌炮制品、制川乌:含酯型生物碱以乌头碱(C34H47NO11)计,不得高于0.15%,含生物碱以乌头碱(C34H47NO11)计,不得少于0.20%;马钱子:含士的宁(C21H22N2O2)应为1.20%~2.20%,其炮制品马钱子粉:含士的宁(C21H22N2O2)应为0.78%~0.82%;巴豆炮制品巴豆霜:含脂肪油量应为18%~20%等。
    (十一)卫生学检查
   鉴于中医临床用药的传统习惯,某些炮制品常被研成粉末,直接供患者冲服(如人参末、三七末、珍珠末等),有些为烊化冲服(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又有些是泡服(如肉桂末、菊花、胖大海、千层纸等);更多的炮制品被直接粉碎成细末后,制成散剂、丸剂供人们服用。中药饮片,由于药物在采收、加工、贮运等条件的影响,往往造成细菌对饮片的严重污染,含菌数可高达1万至数万。因此,对炮制品作卫生学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应该对饮片中可能含有的致病菌、大肠杆菌、细菌总数、霉菌总数及活螨等作必要的检查,并客观地作限量要求。
    (十二)包装的检查
    包装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药物,便于贮存、运输和装卸。包装不仅可以保护药物的完整性和清洁,有些包装容器,尤其是目前迅速发展起来的无菌包装,尚能防止微生物、害虫等的侵蚀以及避免外界温度、湿度和有害气体、阳光的影响。因此检查炮制品的包装是否完好无损,这对炮制品在贮存、保管及运输过程中起着保质、保量的重要作用。


(河南中医学院  张振凌 王一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