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邮政编码:730030
协会地址:兰州市城关区通渭路1号
房地产大厦18层1826室。
(查看地图)
联系电话:0931-2188066
     0931-8481839
传真号码:0931-2188066
电子邮箱:1733250867@qq.com
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通渭路1号房地产大厦1826室。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法定节假日除外)
上午:09:00-12:00
下午:13:00-17:00
(周五下午内部学习)

扫一扫“关注我们”

药学知识

首页>药学知识

中药材(饮片)鉴别及质量控制

2017-01-20 发布

课程42
中药材(饮片)鉴别及质量控制
中药材(饮片)质量控制的目标
1.全面提高和完善中药材(包括民族药)、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重点研究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野生与栽培药材品质的特异性和常用中药材专属性检测方法,深入研究并建立能有效控制中药材及中药饮片质量的方法。
2.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质量标准体系,逐步由单一指标性成分定性定量向活性、有效成分及生物测定的综合检测过渡,向多成分及和指纹或特征图谱整体质量控制模式转化。
3.重点增加和完善中药安全性检测方法;增强检测方法的专属性;建立科学合理的控制指标。
    一、标准制定的原则与技术要求
    中药特点:功能主治广泛,物质基础复杂,易于掺杂、造假,质量控制难度大。
因此,中药质量控制是药品质量控制的难点和热点。
中药材、饮片的质量标准是中药质量标准的基础,也是确保临床汤剂和中成药质量的关键。
中药化学成分研究的现状
1.对中药化学成分、特别是有效成分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对很多中药药效物质的了解只是一知半解:如人参、地黄。
   2.化学成分与功效不相关,或相关性不大;如板蓝根、虫草
   3.专属性不强,如绿原酸、槲皮素、熊果酸、氨基酸 
   4.指标成分含量很低,难以代表中药的整体疗效:1%,        0.1%, 0.01%,
   5.量效关系不清楚 
   6.完全未知或基本不清楚
中药材(饮片)质量标准建立的基本要素
    科学性
    分析、检定方法达到辨别真伪、评价优劣的目的
    指标成分的有无或含量高低能够反映分析对象药物的内在品质
    测定值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值
    先进性
    反映药物研究的最新进展(各国药典, 最新的文献)
    仪器设备自动化程度高
    适用性
    简便
    快速
    经济
安全
普及
中药材(饮片)质量标准基本内容
 中药材、饮片质量标准基本内容:
名称
来源
性状
鉴别
检查
含量测定
炮制
性味与归经
功能与主治
用法与用量
注意
贮藏
样品的收集
    考证来源、产地、资源情况
收集代表性样品
对于容易区分的多来源品种,每种来源都要收集3~5批样品,单来源的品种至少应收集10批以上
避免由同一供货渠道收集实际为一批样品的“多批样品”
注意收集该品种的易混伪品供比较研究用
收集的药材样品应标明产地、收集地、收集时间等。
新增药材品种要求附带2份腊叶标本,腊叶标本须经相关专家签名鉴定
取样
 一般性了解:药材的品名、产地、批号、规格等级以及包件式样是否符合要求。
 一般性检查:包件的完整性、清洁程度、有无水迹、霉烂或污染等异常情况,发现有腐败、霉坏、严重虫蛀情况或色、嗅、味显著异常的药材应另行取样。
 一般取样方法:5件以下,逐件取样;5~99件,抽5件;100~1000件,抽5%;超过1000件部分,再抽1%;
贵重药材:逐件抽样。
破碎、粉末药材:在2~3个不同部位取样。
 取样量:一般药材100~500g;粉末药材:25~50g;贵重药材:5~10g;个体重量较大的药材:适当增加取样量。
最终取样量必须大于全检需要量的3倍。
中药材(饮片)命名
1. 中药材的名称与命名原则
包括中文名、汉语拼音及拉丁名。
历代本草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
地方药材标准
地方草药汇编
中国植物志
地方植物志
2. 炮制品的名称与命名原则
炮制品的名称应与药材名称相呼应,如炙黄芪、蜜麻黄、熟地黄。
中药材来源包含的内容
植动物药材:原植(动)物的科名、植(动)物的中文名、拉丁学名、药用部位、采收季节、产地加工和药材传统名称;
矿物药:矿物的类、族、矿石名或岩石名、主要成分及产地加工。
参考依据:
Flora of China
中国高等植物
中国植物志
地方植物志
新编中药志
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
《中国药典》中部分拉丁学名已被调整,被调整的拉丁学名可作为异名标示,如祁州漏芦Stemmacantha uniflora Dittrich (Rhaponticum uniflorum (L.) DC.)。
此类调整必须慎重,《中国药典》须保持相对的稳定,允许相对滞后。对于非公认的较新的过细的分类研究结果不宜急于跟进、盲目采用。
1. 基原(Origin)的确定
本草考证
产地调查与基原鉴定
市场调查
丁公藤注射剂原料药材的鉴定研究
《中国药典》(2005年版 一部):丁公藤为旋花科植物丁公藤Erycibe obtusifolia Benth.及光叶丁公藤E. schmidtii Craib的藤茎。
  现行标准:东莨菪内酯定性、定量分析,无法区分正品、伪品。
2.采收时间
采收时间如必须控制在某生长阶段的,则应明确规定,如“花盛开时采收”、“枝叶茂盛时采收”。
有的品种对采收时间段虽不十分敏感,但某生长阶段的采收质量相对较好,则可规定为“全年均可采收,以枝叶茂盛时采收为佳”等。
道地药材的采收时间较为明确,应尽量清楚记述,如药材白芷:“川白芷6月,禹白芷8月,祁白芷9月,--- 采挖”。
凡全年均可采收,对药材质量无影响者,规定为“全年均可采收”。
3.产地加工
主要规定药材采收后进行加工处理的基本要求。
有的药材由于地区习惯不同,加工的方法不一,尽可能选择能确保质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方法,必要时也可列两种方法。
如果是在产地加工成片(段),应在起草说明中明确。
加工处理应重点注明以下方法,如“烤干”、“趁鲜切片后干燥”、“开水略烫后干燥”、“刮去外皮后干燥”等。
 性状描述与检验
1. 性状鉴定与检验的一般方法
“性状”系指药材和饮片的形状、大小、色泽、表面、质地、断面(包括折断面或切断面)及气味等特征。
按药材、饮片的实际形态描述,描述要抓主要特征,文字要简练,用语要准确。
观察方法主要是运用感官来鉴别,如用眼看(较细小的可借助于扩大镜或解剖镜)、手摸、鼻闻、口尝等方法。
多植(动)物来源的药材,其性状无明显区别者,可合并描述;有明显区别者,应分别描述。
无论是根、根茎、藤茎、大果实、皮类药材,应尽量多描述断面特征,以便进行破碎药材或饮片的性状鉴别,也可避免饮片性状的重复描述内容。
         1. 形状是指药材和饮片的外形。观察时一般不需预处理,如观察很皱缩的全草、叶或花类时,可先浸湿使软化后,展平,观察。观察某些果实、种子类时,如有必要可浸软后,取下果皮或种皮,以观察内部特征。
描述用语以现代术语为主。对传统经验中形容药材特征的形象化词汇,可结合现代术语描述,如海马传统经验的“马头蛇尾瓦楞身”,描述为“头略似马头,……体上有瓦楞形的节纹……”。
 
  2. 大小是指药材和饮片的长短、粗细(直径)和厚薄。一般应测量较多的供试品,可允许有少量高于或低于规定的数值。超出或低于规定范围样品的数量占总量的比例不得过20%;超出和低于规定范围样品的数量之和占总量的比例不得过30%。测量时应用毫米刻度尺。对细小的种子或果实类,可将每10粒种子紧密排成一行,以毫米刻度尺测量后求其平均值。
 
  3. 色泽是指在日光下观察的药材和饮片颜色及光泽度。如用两种色调复合描述颜色时,以后一种色调为主。例如黄棕色,即以棕色为主。
  4. 观察药材或饮片表面特征、质地和断面特征时,供试品一般不作预处理。如折断面不易观察到纹理,可削平后进行观察。
 5. 检查药材或饮片气味时,可直接嗅闻,或在折断、破碎或搓揉时进行。必要时可用热水湿润后检查。
  6. 检查药材或饮片味感时,可取少量直接口尝,或加热水浸泡后尝浸出液。有毒药材及饮片如需尝味时,应注意防止中毒。
  7. 药材和饮片外观不得有虫蛀、发霉、其他物质污染等异常现象。
特别注意中药栽培品性状的变化。
  如:黄芩【性状】 本品呈圆锥形,扭曲,长8~25cm,直径1~3cm。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有顺纹和细皱。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心红棕色;老根中心呈枯朽状或中空,暗棕色或棕黑色。气微,味苦。
栽培品较细长,多有分枝。表面浅黄棕色,外皮紧贴,纵皱纹较细腻。断面黄色或浅黄色,略呈角质样。味微苦。
 例猫爪草:本品呈纺锤形,多5~6个簇生,形似猫爪,长3~10mm,直径2~3mm,顶端有黄褐色残茎或茎痕。(2005年版)
 本品由数个至数十个纺锤形的块根簇生,形似猫爪,(2010年版)
鉴别
      系指鉴别药材、饮片真伪的方法,包括经验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
所建立的鉴别项目应符合总则的要求,并应尽可能区别同类相关品种或可能存在的易混淆品种。
对无专属性、重现性差的项目,尽量不予收载。
 
鉴别常用的方法 1. 经验鉴别:是用传统的实践经验,对药材的某些特征,采用直观方法进行鉴别真伪的方法。应先描述试验的方法,再描述试验产生的现象和结果。
例 青黛  取本品少量,用微火灼烧,有紫红色的烟雾产生。又如牛黄  取本品少量,加清水调和,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成黄色,习称“挂甲”。其他如秦皮(荧光)、车前子(黏液)、菟丝子(吐丝)
2. 显微鉴别
定义:系指用显微镜对药材(饮片)切片、粉末、解离组织或表面制片和显微化学进行鉴别的一种方法。
历史:显微鉴别来源于植物解剖学。我国生药显微鉴别研究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经历了几十年的研究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显微鉴定技术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结合,
显微鉴定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显微特征不再微小、难以掌握;现今显微鉴别已成为我国药典药材和中成药鉴别的重要方法之一。
显微鉴定作为生药标准:《中国药典》、《香港中药材标准》、《日本药局方》、《印度草药典》、《英国药典》、《美国药典》、《European Pharmacopoeia》(欧洲药典) 。
(一)切片标本片的制法
1、徒手切片法 材料的预处理:清洗材料→软化(坚硬材料)
切片:左手拇指和食指夹持材料,中指托住材料,使材料略高出食拇二指,肘关节靠在桌沿,材料的切面保持水平。右手执刀片,刀口向内,并使刀刃与材料的切面平行,移动右臂使刀锋自左前方向右后方向切削。切片过程中经常加水,保持湿润。切出的薄片放在盛有蒸馏水或50%乙醇溶液的培养皿中,让切片展开。
2、滑走切片法 3、冰冻切片法  4、石蜡切片法
(二)粉末标本片的制片方法
1、粉末的制备
粉碎机粉碎:取药材样品,清除表面的泥沙和杂质,必要时干燥,切成1~5mm小片,置粉碎机中粉碎,过60目筛。对于难以粉碎的纤维,筛出后单独粉碎,再混入药粉中。
乳钵研磨:取药材样品,清除表面的泥沙和杂质,切成1mm左右的小片,置乳钵中,研磨,即得。
刀片刮取:左手拇指与食指握住药材,右手拿刀片,从药材表面轻轻刮取粉末。
2、制片
用解剖针挑取少量的粉末,置载玻片中央偏右,加入水合氯醛,用解剖针或玻棒搅匀,加热,透化,加稀甘油,加盖玻片,擦拭干净,即得。
观察淀粉粒、菊糖、糊粉粒等,用水或稀甘油直接装片。
(三)表面片的制法
一般叶类中药材需要制备表面片
整体封片法:对于很薄的叶子或花冠等,可整体封片。方法为将叶子铺在玻璃片上,用刀片切取欲观察的部分,一般4mm见方,一正一反,放在载玻片上。下同切片的制法。
表皮撕离法:将叶子用水浸泡软化后,左手食指托住叶子,拇指和中指压住叶子的两端,右手拿镊子,撕出叶子的表面,放在水或50%乙醇的培养皿中。以下操作用切片。
(四)解离片的制法
 将药材切成直径约2mm、长约1cm的小条,置试管中,加5%氢氧化钾溶液适量,在沸水浴中加热至用玻棒挤压材料即能离散为止。倾去碱液,材料用水洗涤,取少许材料,置载玻片上,加稀甘油封藏,即成。
(五)显微化学反应
木化细胞壁:+间苯三酚试液→放置2~3min →+盐酸→红色
木栓化或角质化细胞壁:+苏丹Ⅲ →放置片刻→桔红色~紫红色
淀粉粒:+碘液→蓝色~紫色
脂肪油、挥发油、树脂:+苏丹红→桔红色~紫红色
  粘液质:+钌红→红色
蛋白质和糊粉粒:+碘液→黄棕色
菊糖:+α-萘酚→1~2min →+80%硫酸→紫色而溶解
草酸钙结晶:+稀盐酸→溶解,无气泡;+20%硫酸→ 溶解,无气泡→ 转变为针状结晶;+稀醋酸→不溶解
碳酸钙结晶:+稀盐酸→溶解,发生气泡;+20%硫酸→ 溶解,发生气泡→ 转变为针状结晶;+稀醋酸→溶解,发生气泡
 3. 一般理化鉴别
    取药材粉末,用溶剂提取或处理后,制备供试液,再加入规定的试药或试液,观察其显色或沉淀等反应。
(1) 显色反应  (2) 沉淀反应  (3) 荧光鉴别
 4. 光谱鉴别
矿物药的某些光谱特征,可作为鉴别的依据。
其它药材、饮片当无法建立专属性鉴别时,如含有的化学成分在紫外或可见光区有特征吸收光谱,也可作为鉴别的依据。
鉴别特征可采用测定最大吸收波长,如有2~3个特定吸收波长时,可测定各波长吸收度的比值。
5. 色谱鉴别
(1) 薄层色谱
(2) 高效液相色谱
特征图谱
指纹图谱
(3) 气相色谱
(4) 毛细管电色谱
薄层色谱法
  薄层色谱法具有分离与鉴定的双重功能,通过薄层图谱与对照品、对照药材的图谱相比较,除了能鉴别出有效成分或特征成分外,还以完整的色谱图作为一个整体对制剂加以鉴别,提高了鉴别的准确性,尤其当有效成分尚不确切时,更显示出薄层色谱法的实用性。
  鉴于单一化学对照品不能反映药材的整体特征,一些多种植物共存的化学成分没有专属性,以及没有化学对照品鉴别就无法进行的问题,从1990版药典起,薄层色谱鉴别除有化学对照品作为鉴别药材的指标成分以外,开始增加了“对照药材”,以药材的色谱整体为特征进行对比鉴别,解决了上述存在的问题。
  薄层色谱分析法适用于微量样品的分离、鉴定和制备。在中药制剂制备过程中,经适宜的工艺来取舍处方中各药材的各类成分,从而达到保持或改变药物作用性质或降低其毒副作用的目的。
        薄层色谱独有的特点是分析结果以直观的彩色图像表达,为其它色谱技术所不能。而图像给出的多层面的信息是文字难以表达的,而且丰富多彩的图像可以给分析者更多的思考和判断的空间。
    白芷TLC色谱图
(上图样品未熏硫;下图样品被硫熏过)
    陈皮TLC薄层色谱图
    总之,因TLC法设备简单,分析速度快,分离效率高,结果直观,适合我国国情,能有效、直观地反映药品的真实性、稳定性,现已成为中药制剂的鉴别和质量控制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很快被用作定性和半定量的方法。
   -2005年版收载薄层色谱鉴别1507项
   -2010年版新增薄层色谱鉴别2494项
技术要求
(1)在建立方法时,尽量采用以对照品和对照药材或对照提取物同时进行对照。当对照品不易获得时,采用以对照药材为对照;某些鉴别被测物为单一成分的,可以只采用对照品进行对照;不宜采用Rf值表述色谱行为。
(2)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应尽可能除去干扰色谱的杂质,同时方法要尽量简便,应视被测物的特性来选择适宜的溶剂和方法进行提取、分离。
(3) 为了使图谱清晰,斑点明显,分离度与重现性符合要求,应根据被测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固定相、展开剂及显色方法等色谱条件。确定供试品取样量、提取和纯化方法、点样量等条件;选择合适的对照物质,确定对照物质用量、浓度、溶剂、点样量等。
(4)由于实验时的温度、湿度常会影响薄层色谱结果,因此,建立方法时应对上述因素进行考察。如有必要,应在标准正文中注明温、湿度要求。
(5)除需要改性,一般应采用预制的商品薄层板。不同品牌的薄层板或自制薄层板的薄层色谱结果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应对其进行考察选择适宜的薄层板。
    白芷
RADIX ANGELICAE DAHURICAE
   ←异欧前胡素
   6. 生物鉴别
  (1) DNA鉴别
  DNA分子鉴定技术
 DNA分子鉴定技术是利用一种分子生物引物,引导DNA聚合酶在引物识别位点之间两条互补链上进行DNA合成,经过模板变形、引物复性及引物延伸三步反应的多次循环,可使特定DNA片段呈指数增加,即使待测品只有微量DNA 分子,都可充分扩增至数百个分子供鉴别和测定。
DNA分子鉴定技术
首次用于中药标准中
新版药典对于蛇类药材物种鉴定采用了DNA分子鉴定技术
研究采用了试剂盒使操作时间大大缩短,精度提高
该方法的采用有力的遏制了困扰市场和监督多年的假冒伪品问题。
 【鉴别】  聚合酶链式反应法(PCR)
 模板DNA提取  取本品粉末约0.5g,液氮中充分研磨使成粉末,取适量(约0.1g)至1.5mL离心管中,加入275μl消化液(细胞核裂解液200 μl,0.5M EDTA 50μl,蛋白酶K(20mg/ml)20μl,RNA酶溶液 5μl),55℃温育1小时,入250μl Wizard SV Lysis Buffer混匀,加到柱中,10000r/min离心3分钟;弃掉过滤液,加入800μl洗脱液(醋酸钾162.8mM,Tris-HCl 22.6mM(pH7.5),EDTA 0.019mM(pH8.0),60% 乙醇),10000r/min离心1分钟;弃掉过滤液,用洗脱液反复洗脱3次,每次10000r/min离心1分钟;弃掉最后一次过滤液后再离心2分钟,将过滤柱转移入新的离心管中,加入100μl无菌双蒸水,室温放置2分钟后,10000r/min离心2分钟,滤液-20℃保存备用。取对照药材粉末约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模板DNA溶液。
 
   PCR反应  鉴别引物:5’GGCAATTCACTACACAGCCAACATCAACT3’和5’CCATAGTCAGGTGGTTAGTGATAC3’。PCR反应体系:25μl反应体系包括10×PCR缓冲液2.5μl,dNTP(2.5mM)2μl,鉴别引物(10μM)各0.5μl,高保真Taq DNA聚合酶(5U./ μl)0.2μl,模板0.5μl,无菌双蒸水19.3μl。PCR反应参数:95℃预变性5分钟后,进行30次循环(95℃ 30秒,63℃ 45秒),后延伸72℃ 5分钟。
 电泳检测  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胶浓度为1%,胶中加入核酸凝胶染色剂GelRed;供试品与对照药材鉴别PCR产物的上样量分别为8μl,DNA分子量标记上样量为2μl(0.5μg/μl)。电泳结束后,凝胶在凝胶成像仪上或紫外透射仪上观察,供试品与对照药材凝胶电泳图谱在300-400bp之间应有单一条带。
 供试品凝胶电泳图谱中,在300-400bp之间应有单一条带。
乌梢蛇PCR分子鉴定
酒乌梢蛇PCR分子鉴定
薄层-生物自显影技术
     TLC生物自显影是一种将薄层色谱分离和生物活性测定相结合的药物筛选方法,具有操作简单、耗费低、灵敏度和专属性高等优点,是一种快速测定生物活性的方法.可用于对具有抗菌/真菌,抑制胆碱酯酶以及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等活性的天然产物的筛选,可实现活性指导的提取分离.利用TLC生物自显影,可测定单体活性化合物的最小抑制浓度(MID),通过与对照品的MID值比较,能够推测该化合物活性的强弱.此外,利用TLC生物自显影定性及定量的特征,还可对食物、水样及动物组织中抗生素残留量进行监测.
薄层-生物自显影技术
和生物活性测定相结合
使薄层色谱分离得到的结果,除了鉴别真伪之外,还能知道其中哪些成分有生物活性。
新版药典在生地黄、熟地黄等标准中应用。
1、DPPH 自由基清除活性
特征与指纹图谱
  特征和指纹图谱本质上是药典色谱技术在应用上的延伸;确能够反映中药内在质量的整体变化情况和质量的均一程度;控制产品批与批间的稳定切实可行。2005版收载高效液相色谱特征图谱1项,2010版收载高效液相色谱特征图谱11项,指纹图谱11项。使整体性控制中药质量的方法学和实际应用方面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确保中药质量的均一稳定。
例:茵陈的特征图谱
 【特征图谱】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VI 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
 参照物溶液的制备  取绿原酸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60%甲醇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对羟基苯乙酮含量测定项下供试品溶液,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参照物和供试品溶液各5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
 
供试品特征图谱中应有7个特征峰,与参照物相应的峰为S峰,计算各特征峰与S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其相对保留时间应在规定值的±5%之内。规定值为0.509(峰1)、0.627(峰2)、1.000(峰S)、1.109(峰3)、2.045(峰4)、2.075(峰5)、2.367(峰6).
检查
   “检查”系指对药材及饮片的纯净程度、可溶性物质、有害或有毒物质进行的限量检查,如水分、灰分、杂质、毒性成分、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农药残留、黄曲霉毒素、二氧化硫等。
    杂质检查通常应进行全量测试;然后将杂质混入样品中,一并随机抽取足量样品粉碎后进行其他项目检验。
    除另有规定,饮片水分通常不得过13%;药屑杂质通常不得过3%。起草标准时当总灰分超过15%时不收入药典。
黄曲霉毒素测定法
 2010年版药典首次在附录中新增黄曲霉毒素测定法、对易霉变的桃仁、酸枣仁、陈皮、胖大海、僵蚕等5种规定黄曲霉毒素测定,并规定每1000g含黄曲霉毒素B1不得过5μg,含黄曲霉毒素G2、黄曲霉毒素G1、黄曲霉毒素B2和黄曲霉毒素B1的总量不得过10μg。
 
黄曲霉毒素测定
  黄曲霉毒素(AFT)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黄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 寄生曲霉 (a.parasiticus) 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在湿热地区食品和饲料中出现黄曲霉毒素的机率最高。
 
   1993年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为多见,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强.
    黄曲霉毒素Bl的半数致死量为0.36毫克/公斤体重,属特剧毒的毒物范围(动物半数致死量<10毫克/公斤=它的毒性比氰化钾大10倍,比砒霜大68倍).它引起人的中毒主要是损害肝脏,发生肝炎,肝硬化, 肝坏死等.临床表现有胃部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及肝区触痛等;严重者出现水肿,昏迷,以至抽搐而死.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致癌物质.其致癌力是奶油黄的900倍,比二甲基亚硝胺诱发肝癌的能力大75倍,比3,4苯并芘大4000倍.它主要诱使动物发生肝癌,也能诱发胃癌,肾癌,直肠癌及乳腺,卵巢,小肠等部位的癌症.
   B1是最危险的致癌物,经常在玉米,花生,棉花种子,一些干果中常能检测到。它们在紫外线照射下能产生荧光,根据荧光颜色不同,将其分为B族和G族两大类及其衍生物。AFT目前已发现20余种。AFT主要污染粮油食品、动植物食品、部分中药材等。其中以花生和玉米污染最严重。家庭自制发酵食品也能检出黄曲霉毒素,尤其是高温高湿地区的粮油及制品种捡出率更高。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检测标准的研究
桃仁(黄曲霉毒素)
 
 【检查】 黄曲霉毒素  照黄曲霉毒素测定法(附录Ⅸ V)测定。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二号筛)5g,精密称定,加入3g氯化钠, 70%甲醇75ml,高速搅拌2分钟(搅拌速度大于11,000转/分),离心5分钟(离心速度2500转/分),精密吸取上清液10ml,用水稀释至50ml,摇匀,离心5分钟,上清液用玻璃纤维滤纸滤过,取续滤液20ml,通过免疫亲合柱(流速3ml/min.),随后用水20ml洗脱(流速6ml/min.),洗脱液弃去,再用1.5ml甲醇洗脱(流速1ml/min.),收集甲醇洗脱液,用水稀释至2ml,摇匀,即得。
 本品每1000g含黄曲霉毒素B1不得过5µg,含黄曲霉毒素G2、黄曲霉毒素G1、黄曲霉毒素B2和黄曲霉毒素B1的总量不得过10µg。
 中药材中二氧化硫残留
  1.亚硫酸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中药材经硫磺熏蒸后,在这个处理过程中单质硫生成二氧化硫与中药材中无机元素生成亚硫酸盐。亚硫酸盐因其具有还原作用,可阻断微生物的正常生理氧化过程。因而可以抑制微生物繁殖,可抑制水果中氧化酶的活力,防止氧化酶对营养成分的破坏和颜色的改变。故中药材长期以来被用硫磺熏蒸,用于药材的漂白、脱色、抗氧化和防腐。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尚若硫磺熏蒸操作随意、无序过量使用,人体在摄入过多亚硫酸盐时对肠胃、肝脏有损害,使红血球红蛋白减少。
 以白芍为例:中检所曾检测10批药材,其中一批最高的二氧化硫残留是2998mg/kg,最低的一批为0.0688mg/kg两批相差5-6个数量级.
  以板蓝根为例:检测10批样品,最高可达1967mg/kg最低0.0292 mg/kg,其中6批未检出二氧化硫残留。说明10批样品中有四批被硫磺熏蒸过,其它6批未被硫磺熏蒸。板蓝根药材传统上不熏蒸,检出二氧化硫残留可能是商家为使药材外观颜色好看,以次充好。
   
二氧化硫残留的测定方法
1.比色法和蒸馏法
  食品中亚硫酸盐(亚硫酸盐以二氧化硫计)的测定,通行的方法是第一法盐酸付玫瑰苯胺法和第二法蒸馏法。第一法盐酸付玫瑰苯胺比色法是四氯汞钠吸收,而吸收液中汞的残留高,使用后废液处理不当,对环境造成新的污染。第二法蒸馏法为经典的方法其简便、灵敏、快速易于普及。(GB/T5009.34-2003)
    二氧化硫残留的测定方法
  2.离子色谱法
 离子色谱仪器性能先进,选择性强。但仪器较昂贵,目前尚未普及、涉及中药材,应用的分析领域较窄。针对中药材中的二氧化硫残留测定仅在做一些实验基础研究工作。

A  为两颈蒸馏瓶1000ML;B为竖式冷凝器 固定在两颈蒸馏瓶A上;
C 为(带刻度)分液漏斗固定在两颈蒸馏瓶A上;D 连接氮气流入口;
E  为连接二氧化硫气体至吸收液入口;
二氧化硫残留量
  中药材及饮片(矿物来源的中药材除外)中亚硫酸盐残留量(以二氧化硫计)不得过150mg/kg,山药、牛膝、粉葛、天冬、天麻、天花粉、白及、白芍、白术、党参等10种中药材及其饮片中亚硫酸盐残留量(以二氧化硫计)不得过400mg/kg。已收载进2010年版《中国药典》第二增补本。
   药材饮片检测项目概况
重金属检查
石膏、白矾、玄明粉、地龙、芒硝、西瓜霜、龟甲胶、
冰片、鹿角胶、滑石粉等32种药材及成药。
砷盐检查
石膏、白矾、玄明粉、地龙、芒硝、冰片等15种。
重金属及有害元素
山楂、丹参、甘草、白芍、西洋参、阿胶、金银花、枸杞子、黄芪等17种(对用药时间较长、或儿童常用药品增加重金属和有害元素检查)。
有机氯农药残留量
甘草、黄芪、人参茎叶总皂苷、人参总皂苷。
黄曲霉毒素检查
陈皮、胖大海、桃仁、酸枣仁、僵蚕
树脂残留溶剂检查
三七三醇皂苷、三七皂苷、灯盏花素
特殊杂质检查
大黄(土大黄苷)、西洋参(人参)等
含量测定
1. 含量测定成分的确定
首选有效或活性成分,如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应尽可能选择与中医用药功能与主治相关成分。
为了更全面控制质量,可以采用同一方法测定2个以上多成分含量,一般以总量计制订含量限度为宜。
对于尚无法建立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或虽已建立含量测定,但所测定成分与功效相关性差或含量低的药材和饮片,而其有效成分类别又清楚的,可进行有效类别成分的测定,如总黄酮、总生物碱、总皂苷、总鞣质等的测定;
含挥发油成分的,可测定挥发油含量。
某些品种,除检测单一专属性成分外,还可测定其他类别成分,如五倍子测定没食子酸及鞣质;姜黄测定姜黄素及挥发油含量等。
应选择测定原形成分,不宜选择测定水解成分。
不宜采用无专属性的指标成分和微量成分(含量低于万分之二的成分)定量。
2. 含量测定方法
(1) 重量法
(2) 容量法
(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4) 高效液相色谱法
(5) 气相色谱法
(6) 毛细管电色谱法
(7) 薄层色谱扫描法
(8) 生物测定法
2. 含量测定方法的确定
  含量测定方法应具有专属性,如测定方法无法做到专属性而采用了某一种非专属性的方法,则应用其他的分析方法来达到总体的专属性。比如,可附加一种合适的鉴别试验(如特征或指纹图谱等)。
选用的分析方法应符合“中药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的要求。
 3.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选择
(1)提取条件的确定,应对不同溶剂、不同提取方式、不同时间及不同温度等条件进行比较,确定最佳条件,并提供研究数据。
(2)分离纯化条件的确定,根据被测成分的性质,对样品溶液可进行适当的分离纯化以排除干扰物质,如采用液-液萃取及聚酰胺、氧化铝、硅胶、大孔吸附树脂等色谱纯化方法,并提供方法选择的依据及相应的研究数据。
3. 含量测定方法学验证
按现行版《中国药典》附录收载的“中药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的要求进行方法学验证。
准确度实验,其回收率应在95%~105%范围内,其中对于一些前处理较复杂的方法,其回收率可在90%~110%范围内;RSD应小于5%;
精密度实验的RSD应小于3% 。
线性范围
耐用性
 含量测定方法学验证
准确度 (accuracy)
回收率 (recovery)
提取率(extraction efficiency)
分离度(resolution)-峰纯度、对称性、与相邻峰的分离度
响应(response)
精密度 (precision)
重复性 (repeatability)
再现性 (reproducibility)
分离度
指标成分色谱的分离度直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重点考察色谱蜂或斑点的纯度
对称性
峰宽
LC-MS
峰形不对称、过宽也会影响结果的准确
重复性与再现性
重复性:同一个操作者对同批次样品进行重复取样分析  
再现性:不同的操作者在不同的实验室进行相同批次样品的分析—Intra-labs validation
关键影响因素
样品的均匀度
对照品的均匀度-不同批次的对照品纯度或晶型的不同会对分析结果产生很大影响!
经验:把结晶研成粉末,混匀后分装可避免对照品的不均匀。
耐受性试验
(ruggedness and robustness test)
分离介质(色谱柱、薄层板,等)
溶媒的生产厂家、批号
实验环境:温度、湿度
仪器设备
操作人员
保留时间(Rf值)的允许波动范围
准确度
提取率:避免被回收率的表面现象所蒙蔽
用选定的溶剂进行连续或多次回流提取,比较相邻两次提取的差异,或用多次提取的相对标准偏差来标示。
用回流提取的最大提取率与超声提取法进行比较;
多次超声,进行提取率的比较
4. 含量限幅度的制定
应根据药材、饮片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含量限(幅)度。一般应根据不低于10批样品的测定数据,按其平均值的±20%作为限度的制定幅度,以干燥品来计算含量;
毒性药材、饮片要制定限度范围,根据毒理学研究结果及中医临床常用剂量,确定合理的上下限数值。
含量限度规定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所测定成分为有效成分时可只规定下限。所测定成分为有毒成分时可作限量检查,只规定上限。
所测定成分为有毒成分同时又为有效成分时必须规定幅度。
凡含有两种以上的有效成分,而且该类成分属于相互转化的,可规定二种成分之和。
多植物来源的药材、饮片,如外形能区分开而其含量差异又较大者,可制订两个指标。
关键:药材、饮片的代表性!
【注意】 进行测定时,需要粉碎的药材和饮片,应按各正文标准项下规定的要求粉碎过筛,并注意混合均匀。样品粉碎通常在理化检测前,现用现粉碎。尤其测定含挥发性物质、易氧化、光不稳定成分。粉碎时应使全部样品通过规定药筛,但不宜比规定粒度太细,否则易糊化或形成微球阻碍成分溶出。
中药材、饮片质量标准发展思路
(一) 进一步加强中药材有效成分研究,为质量标准的制定奠定物质基础
(二) 推广以对照提取物为对照的药材、饮片TLC鉴别
优势:
多成分对照,专属性强
大批量生产,一致性、均一性强,成本低
微量化、芯片化,携带、使用方便,成本更低
说明书附TLC图片,鉴定更加准确、明了
(三) 建立基于“特征图谱”的药材、饮片质量控制方法
鉴别:专属性强
品质评价:半定量
(四) 推广以标化提取物为对照的药材、饮片多成分含量测定
制备简单,成本低
定量化包装,使用方便
节省对照品
说明书附色谱图,色谱峰易于鉴别
(五) 进一步探索建立基于“一标多测”方法的药材、饮片多成分含量测定
“一标多测”定义:采用一种化学对照品测定多种化学成分的含量,简称“一标多测”。 One single standard substance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multiple components (One for M)。
实际上是一种内标的方法,在国际上已用于植物药、食品、果酒等的多成分含量测定。
 研究方法:
方法学研究
计算测定化合物与对照品之间的校正因子(F)
优势:解决对照品缺乏问题;节省对照品;节省测定时间
(六) 继续探索建立中药生物测定法
方法准确性、重现性
测定周期
操作难度
检测费用
与功能主治的相关性
(七) 进一步完善中药材(饮片)质量标准及其评价体系
中药材、饮片质量评价体系
(八) 建立中药材(饮片)质量标准数据库及其信息平台


(河南省食品药品检验所  李振国)